要知道在小傳里,張毅可是將全片有他出鏡的每一場戲,都仔細推敲并補充了背后的人物動機和人物心理。
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在陳一鳴這個編劇心目中,烏戈這個人物其實并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工具人合二為一的結果。
換句話說,烏戈本身是一個割裂的人物,根本就不存在貫穿始終的人物性格。
第一版劇本里,烏戈屬于回紇陣營,是小王子杭曉明的下屬,小公主萬芊的愛慕者。
萬芊對男裝木蘭的情有獨鐘,是烏戈黑化叛變的引子。
這條線略顯狗血,而且背離了《木蘭》家國天下的主線,因此陳一鳴把它跟聶元對木蘭的單戀線一起隱藏到了幕后,單獨的戲份全部砍掉了,只留下幾個暗示性的鏡頭。
不過這樣一來烏戈的戲份就太單薄了,于是陳一鳴在后續修改中把他與用來串聯前后篇章的王庭使者合并,這就是最終劇本里張毅扮演的烏戈。
砍掉愛情線之后,張毅要塑造的,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正治生物。
前半段他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武藝粗淺的奸詐使者,草原決戰的末尾突然爆發暴露了出眾的身手,借以逃脫了木蘭的清算,也引出了后半段阿史那賀魯引軍東進的情節。
戈壁決戰中烏戈已然是西突厥大軍的副帥,統管圍攻唐軍營壘的三路大軍。
計謀、武功、指揮,短短十幾場戲,先后展現出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在西突厥陣營內部都是數一數二的水平。
張毅需要讓自己的表演撐得起人物地位的轉換,否則呈現給觀眾的,就只是一個串聯作用的工具人,分量不會比聶元身邊的王川均多多少。
當然了,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陳一鳴本來也沒打算讓烏戈這個反派配角有多少高光,演得中規中矩就行。
但張毅顯然不打算止步于此,他的二度創作,令烏戈這個人物“壞得頗有性格”。
至少讓陳一鳴眼前一亮。
今天要拍的殺青戲,他的戲搭子換成了老戲骨余榮光。
外景,群戲,老前輩。
張毅“杠精”依舊。
也許是因為即將殺青的原因,他的杠勁兒還變本加厲了,只是一個滾鞍落馬通告敗報的出場,他就自己叫停了三次。
而且不止是調整自己的演法,還主動跟余榮光交流,“指點”對方的演法。
老余一開始是他習慣的“黑幫大佬”套路,不動聲色眸光內斂,舉手投足信心十足,看那架勢似乎形勢不利的是唐軍。
張毅則希望老余帶出點兒色厲內荏的味道,把張毅外表鎮定內里驚惶的一面托住。
好家伙,一眾幕后直接好家伙。
這算不算最后的瘋狂啊,臨殺青把導演的活兒都給搶了。
無奈陳一鳴這個正牌導演不聲不響,余榮光這個暴脾氣同樣非常配合,其他人實在沒有反對的立場。
在略顯詭異的氣氛下,這場戲拍拍停停,進展的異常緩慢。
殺青戲,遲遲難以殺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