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就放了一個大煙花,一年里連續兩部電影大賣,伏瑞香一時風頭無兩,坐穩了華國第一女導演的名頭。
劉東君作為男主角,續上了之前《1951》的人氣,這次他是主擔,搭檔又是一個新人,因此在業內的地位和口碑大幅提升。
最大的贏家,則是安西西。
愛情片和青春片本來就捧女演員,《情書》合二為一,捧人的作用直接翻倍。
這妹子才叫真正的一飛沖天,身為24歲出道的“大齡女青年”,卻展現出龍卷風一般的兇猛勢頭,哪有半點新人的樣子。
處女作宣發期還沒過,就以一介新人之姿空降時尚頂刊的九月封,為業內至今唯一一例,突出一個驚世駭俗。
據傳聞,頂掉的還是某趙姓一線女明星,仇結大發了。
不過以安妹子的后臺,這點負能量想必可以輕松化解,陳一鳴毫不擔心。
對于《情書》劇組而言,鮮花著錦的日子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陳一鳴卻已經早早抽身。
知道項目沒搞砸,他就放心了,至于賺多賺少,他不是很在意。
對于一個已經財務自由的人來說,大杯和超大杯能有多少區別呢。
眼前事才是真正該去專注應對的。
15個小時的粗剪版實在是個大負擔,不能不審慎對待。
不過在往魔影廠的剪輯室搬鋪蓋卷之前,他得先把外面其他部門的事務安排好。
電影的后期制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實操中往往是串聯和并聯穿插進行,因此統籌至關重要。
<divclass="contentadv">比如由巨石工坊牽頭負責的特效,就非常復雜。
跟同類電影相比,《木蘭》的特效鏡頭絕對不算多的,立項之初陳一鳴就考慮過這個問題,選擇了能實拍的鏡頭就盡量實拍的原則。
不僅是為了省下特效環節的成本和工時,更是為了盡可能貼合古裝歷史題材的厚重感。
《木蘭》的分鏡稿中,對大遠景鏡頭的使用十分克制,主要目的是交代場景的空間邏輯,而不是為了凸顯所謂大場面的逼格。
正是因為用的少,由特效補足人數和氛圍的大遠景鏡頭,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草原的第一場外景戲,木蘭帶領的府軍巡邏隊,就不能用復制粘貼的法子。
因為按照設定,唐朝府軍都是自帶干糧,只有甲胄由上級派發。
作為邊軍鄙視鏈中的最底層,府軍的裝具都是別家挑剩下的,自然不可能很齊整。
真要是一水的黑盔黑甲裝備精良,這個情節就直接穿幫了。
反過來電影末段的戈壁決戰,進攻唐軍營壘的西突厥步兵,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步戰的西突厥士卒,大半都是比炮灰強點有限的普通牧民,裝具五花八門才是正理。
如果都像東側突襲的王帳軍一樣甲仗鮮明,蕭嗣業以寡敵眾還能反殺,就不合邏輯了。
這些鏡頭的后期只能一點點慢慢做,通過疊加工時來換取質感,除此以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