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述長線工程相比,后期特效也有短線操作,可以留待精剪版確定之后,再集中解決。
比如武戲的特寫鏡頭,會涉及到一系列調優操作,都是以幀為單位的精細操作,當然是等到電影剪輯完成之后再動手更好,可以省下不少無用功。
特效以外,作為后期重頭戲的音樂和音效,同樣需要預先統籌。
電影還沒拍完,陳一鳴就找到了葛繼明,請他根據分鏡稿來創作電影的配樂。
這一次陳一鳴沒有“越俎代庖”,從前世搬運現成的音樂提供給葛老“參考”。
因為《木蘭》已經算是原創劇本了,與他本人的記憶和樂感相比,陳一鳴更信任專業配樂家的能力和經驗。
而且《木蘭》場景復雜情節曲折,不是一段旋律可以統攬的。
塢堡,草原,長安城,戈壁,至少要有四段彼此獨立而又藕斷絲連的旋律。
木蘭這個主人公,還需要一段主旋律。
這完全超出了陳一鳴的能力范圍,他有這份自知之明。
音效方面,則需要音效師根據粗剪版的素材,預先挑選和整合出供后續采用的音效庫。
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感覺和經驗的工作,不亞于大海撈針。
音效師需要根據導演的要求,確定需要使用的完整音效列表,然后靠著自己的一雙耳朵,在茫茫多的音效庫中定位到某個特定的音效。
比較極端的情況下,甚至需要音效師自力更生“創造”出某種聲音。
《木蘭》是古裝戰爭片,外景多,戰斗場景也多,絕大部分鏡頭都需要額外添加音效。
從量級上來說,差不多是《1951》的兩到三倍。
陳一鳴花了兩天時間跟進了一下特效、音樂、音效部門的進度,隨后跟林蕭碰了一下后期調色工作,這才一門心思扎進剪輯室開始肝。
把1500分鐘的素材,壓縮到150分鐘,只是想想都要頭大。
這次還不同于上次給《情書》做瘦身,祥瑞屬于放飛自我拍了很多支線,《木蘭》這1500分鐘可全是主線,并不存在大段大段可以一剪沒的素材。
之所以粗剪版如此之長,是因為陳一鳴在同一場景拍攝了大量的可替代素材,不同的表演方式,不同的運鏡組合,不同的布光方案。
總之,就是陳一鳴在拍攝階段,給自己預留了豐富的可能性。
比如郁南與聶元軍營初見那場戲,兩人的切磋套招,武元榮就做過三種設計。
陳一鳴的要求是一觸即分,郁南一側是一放一收,聶元則是一收一放,郁南主動吃個小虧占據心理優勢,聶元看似得手確是內心暗暗窩火。
這場戲武戲連著文戲,三種演法關聯三種拍法產出三套素材,如今陳一鳴就要面臨三選一的抉擇。
當初拍起來有多爽快,眼下剪起來就有多狼狽。
正應了那句俗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