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身不涉黑不涉正,只是一樁為了掩蓋交通肇事而發生的連環謀殺案,純靠反轉不斷吸引眼球,不放在唐人街直接換成國內背景也毫無違和。
然而陳一鳴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
因為燒腦電影的偶然性太高了,換個檔期很可能就是另一個結局,何況1.6億本身也算不上亮眼。
2017年的1.6億,由于市場和價格的雙重膨脹,已經是年度七十名開外了。
按照25%到30%的盈虧線計算,可分配票房收入不會超過5000萬,批片引進的方式還能小有賺頭,自己拍的話很可能白忙活一場。
畢竟提早了好幾年,市場容量還沒提上去,直接“拷貝”很大概率過億都難。
陳一鳴又想過魔改同年上映的小日子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改編電影,總票房3.7億。
本時空自然是沒有東野大神的,可以放心地把這個故事“原創”出來。
源于情感糾葛的故事主線,同樣不存在妨礙過審的敏感元素,除了只能事后洗地的無能警察。
倒是正好方便把電影背景搬到11區了。
原片結尾真兇自首了,也符合惡有惡報的正治正確。
只不過沒了原著小說的ip加成,最終票房差不多要直接打對折,也就是跟《看不見的客人》一個水平。
盈利風險同樣很大。
更關鍵的點在于,這部電影的內核其實是愛與奉獻,小日子風格太濃厚了,人物動機很難說服華國觀眾。
同年還有兩部華國原創犯罪電影,票房都是兩億多,作為中等投資這個成績也算是中規中矩。
分別是《心理罪》和《記憶大師》。
前一個講犯罪心理側寫,帥哥學者與強悍警察聯手抓捕吸血狂魔的故事,再深入一步就要上演暮光之城了。
后一個則帶了點軟科幻元素,記憶移植技術下的一個陰差陽錯的故事,控訴了家暴行徑。
兩部電影的評分和口碑都不低,一個側重動作,一個側重科幻,跨界玩兒有模有樣。
陳一鳴并不抗拒“借鑒”國產片,反正都已經平行時空了,沒必要立牌坊。
他只是覺得這兩部電影不夠類型化,很難延伸。
關鍵要能拍續集!
沒錯,跟單片的票房成敗相比,陳一鳴更看重故事框架的可擴展性,也就是ip化的潛力。
前世的《前任》系列就是一個正向案例,前兩部保本,第三部爆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陳一鳴認為,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就該這樣搞。
前期以可控成本培養團隊和觀眾,小賺當贏。
天時一到,熟透了的果子自然掉到懷里來。
所以他才會無比青睞“唐人街”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