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鳴真沒有意抹黑,華國對心理問題就是如此忽視,患者本身就諱言心理病,不少人至今還把心理醫生等同于精神科大夫。
陳一鳴把原片中威爾與前幾位心理醫生的斗智斗勇都挪給了沈明一個人,劇本里有一個橋段,男主角當著沈明的面,背誦后者為了應付差事拷貝黏貼的心理學論文,隨后根據文中某個腳注與沈明探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患者侃侃而談,醫生一臉懵逼,反差感爆表。
在陳一鳴的故事里,輔導員自始至終都沒有擺弄過理論武器,他的應對方式只有一個,就是真誠的交流。
在交流過程中,以自己過來人的人生經驗,告訴小年輕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會。
即便輔導員在小年輕的影響下,得以擺脫對亡妻的思念邁向新生活,他在本性上也依然是得過且過的中年咸魚一條。
劇本結尾,大學城出臺了規范心理輔導員崗位的規定,要求執業證必須有相關專業背景或資格,輔導員在面臨外快即將灰灰的情況下,也沒想過去進修一下讓兼職名正言順。
陳一鳴這樣編排,自然是給電影里反映的現實打補丁,但另一層用意,也是為了凸顯輔導員的處事態度,他內心壓根兒就不存在精英思維,對于形式主義不屑一顧。
沈明需要在儒雅的外表下,把內心的混不吝呈現出來,在陳一鳴看來,這個角色并不比老混混菊次郎更容易一些。
《心靈捕手》里羅賓扮演的肖恩在電影中段才出場,絕對戲份也不算多,因此報配角名正言順。
呆萌的原版劇本里,威爾的救贖其實是多方力量的合力,除了肖恩的輔導,杰拉德的堅持、女友的撫慰、損友的鼓勵都有各自的高光時刻,至于為什么是肖恩拿下配角小金人,只能說羅賓大大演技碾壓,一己之力把齊頭并進演成了鶴立雞群。
如今陳一鳴給沈大佬量身定制劇本,自然不會把他的角色弄成配角,一老一少的雙男主配置是起碼的。
這不等于一味給輔導員堆戲份,故事的底層框架其實并沒有太大的變動,數學教授、大學女友、熱心死黨全都在,陳一鳴甚至還額外增加了男主爺爺、矯正社工等新人物。
但這些人實際起到的作用,要么是“我是為了你好”的單向關心,要么是恨鐵不成鋼的反向刺激,都不曾設身處地地深入男主角的內心世界,找到他叛逆、乖戾的癥結所在。
唯有一貫咸魚的輔導員,從未多看重男主角的所謂天才,一直與他坦誠相處。
故事的內核其實并沒有變,探討的是人類畏懼改變的心理病,小年輕如此,輔導員也是如此,甚至教授、女友、損友也或多或少帶著那么一點。
在堅果這需要心理干預,在華國沒人認為這是心理疾病,陳一鳴覺得,拍這部電影的意義,也許就在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