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
“作咸”
“”
劉儉很是認真地來回翻看著。
不多時,他驚訝的扭頭看向了一旁靜立的諸葛亮。
“這些都是你編纂的”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此非學生編纂,只是學生研讀青州書局所出版的珍貴書籍后,再根據學生自己平日里走訪工坊和農戶之時所做出的一些感悟與體會而做出的整理。”
劉儉頗為訝異的上下打量著諸葛亮。
“諸葛亮,你平日里不學經文的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回答道“我學”
“這里寫的東西為什么沒有與經文相關的”
諸葛亮很是認真地道“學生學經文,但不對經文進行批注,為經文注解的人,這個天下間已經有很多了。”
“相比學經,亮平日里更喜歡讀青州書局所出的治民生之典,如齊民要術農科之道紡織技術”
“在亮看來,這些典藏于國更加的實用,對民生也有更好的改良與指點之用。”
“別的不說,單說去年青州書坊的齊民要書改良第四版,亮就覺得幾可謂之為神書。”
“亮覺得這些典藏之用,甚至可遠超五經。”
“而其中關于紡織、染色、做咸的這些產業要點歸納詳實,實在是萬利于民”
“如這青州紙就是大將軍一手所督造廣傳的,如今青州紙能夠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萬民,實是天下之大幸”
“簡牘雖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來,青州書籍取代簡牘,早晚是時間的問題。”
“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個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諸葛亮愿為這些典籍做注解、做延伸。”
“至于五經注解,就讓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長也。”
聽諸葛亮這么說,劉儉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種遇到知己的感覺。
大多數的士人雖然也多研究雜學、農業與制造,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五經還是他們的主業
而對于整個國家、整個大漢朝最有利的產業技術學課,卻都被他們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只是在十四歲的年紀,就能夠有這樣的超前思想,實在是讓人感到欣慰。
但這也并不奇怪。
仔細想想諸葛亮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就不難推斷出他現在的這些行為了。
得承認,諸葛亮在歷史上就確實屬于一位實業家。
不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諸葛亮都有著他獨到的作為見解。
唯獨在經文上,卻沒有見諸葛亮留下什么醒世的專注。
是諸葛亮不會做嗎
不可能的。
或許,在當時的諸葛亮看來,那些東西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或者說,對于諸葛亮眼中的這個世界而言,那些東西的意義并不是最大。
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民族的領導者,什么東西才能讓這個國家的人過得更好,什么東西才能真正的改變人民的生活狀態,他門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