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劉儉下意識的想伸手拍一拍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覺得這個舉動多少有點兒逾越,遂放棄了。
劉儉來回打量著諸葛亮的房間,發現諸葛亮的屋中有幾面巨大的書架。
上面放置著很多書籍,都是青州書局的出版物。
“諸葛亮,你的屋中有這么多青州書局的書籍都是你的嗎”
“回大將軍的話,這都是亮的收藏。”
劉儉嘆道“印刷業由我興于世,造紙行業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這些書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這么多的書,想必花費不菲吧,你的叔父愿意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回答道
“貴是貴些,卻也要分是什么事,在亮看來,這些書籍涵蓋了民生諸業,以及收納了全大漢各行各業最先進的知識,用于讓天下人廣為交流,是讓我大漢跨越進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貴,亮也要將其收集認真研讀,”
“當然,這些方面的花費多了,我就減少一些其他的花銷,”
“平日里少吃點兒好的,少穿點新衣,少買一匹馬,不買犬鷹,就足夠了。”
劉儉心中很是欣慰,諸葛亮年紀輕輕的就已經知道,知識才是人民最寶貴的財富。
聽聽他說的這些話,真應該把他介紹給劉備,讓劉備跟他好好學學。
少買點衣服,少買點狗。
多么痛徹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話語啊。
劉儉走到諸葛亮的書架前,從上面將一些書籍拿下來仔細觀看。
果然,如同諸葛亮所言,青州書局關于民生和制造業方面的書籍,諸葛亮都買回來了。
特別是齊民要術的一二三四版,諸葛亮都擺在了書架的最前列,顯然這是他最喜歡的讀物。
書架整理的非常干凈,紙上也有不少折頁的痕跡。
很顯然,這些書拿回來并不是擺著看的,而是確實被諸葛亮認真研讀。
劉儉欣慰的轉頭看向了諸葛亮。
“諸葛亮,你如此關注于民生,那想必對于劉青州還有我是非常了解的吧”
諸葛亮認真的說道“大將軍和劉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別的不說,若無大將軍,我大漢朝的紙業焉能興旺到這般地步,我大漢朝的印刷書業焉能成規模大將軍是亮心中最為敬仰之人,劉青州次之。”
劉儉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視為你心中敬仰之人,那為什么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時候,你卻不愿意去呢”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大將軍,我只有十四歲啊。”
劉儉卻是搖了搖頭“這是你白天拿來敷衍我的話,想來這不是你的真意”
諸葛亮非常認真的說道“大將軍,這確實是我的真意,因為亮只有十四歲呀,并不能出仕。”
劉儉皺起了眉頭說道
“哪里有這樣的說法”
諸葛亮疑惑的說道“大將軍,我的年齡未到,不能出仕,這不是朝廷的法度嗎”
劉儉奇道“哦何解”
“大將軍,您忘了,朝廷的科舉制度,鄉試和縣試并不要求年齡,但是若要參加郡試,必須是年滿十六歲。”
“如今我大漢朝的科舉制度落實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將軍如此重視朝廷的科舉制度,將朝廷的新政位于河北制度之首,難道大將軍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記了”
劉儉聽到這,很是驚訝“諸葛亮,你是要通過科舉入仕嗎”
諸葛亮很是認真的點了點頭。
“新政即代表國家之意,而在亮看來,新政也是朝廷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