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儉知道,他從賈詡的嘴中是問不出什么的。
但是他能夠從賈詡的話語中分析出一些實際性的情況。
賈詡這種人就是你讓他說一些可能會對他自身安全性有問題的主意,這老家伙就一定會顧左右而言他不跟你說,但是他身上有一點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不說歸不說,但他不會編瞎話來騙劉儉。
這一點,劉儉對賈詡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看著賈詡在自己下方唯唯諾諾的表情,劉儉不由被他逗笑了。
這個老家伙,你說他什么好呢
分明是有足夠的能力,但是偏偏就是不敢出手,不過你從他的角度來說也很正常。
在這件事情上,賈詡可沒有必要去得罪潁川、汝南、南陽這三郡的豪門望族。
你說真把他們惹急了,他一個涼州士人,日后在朝堂如何安身
劉儉能保賈詡一輩子,還能保他下代人嗎
誰知道將來會怎么樣
劉儉并沒有逼迫賈詡,因為他心中已經很清楚這件事兒應該怎么處置了,他只是將賈詡叫過來,想著再跟他確認一遍,看看他們兩個人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不是都是一致的,而事實證明,賈詡所看到的點和劉儉所看到的點是一樣的。
度田屯田,或者包括賦稅改革,這些新政在實施過程中,或許會有阻礙,但是真正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人事任命上。
這些家族或許能夠接受朝廷新政對他們經濟利益上的損失,但是人事利益上的損失,誰都不愿意承擔,特別是袁紹已經慣了他們這么多年。
荀彧和荀攸給他呈遞的這份名單,很明顯就是代表了潁川士族那緊密的利益與裙帶關系。
但你說這件事怪荀家人嗎
其實不然,畢竟,這些人對于國家而言,也確實是人才。
潁川的士人接受過最高等的教育,而且是一代傳一代那種,就算是如今大漢朝在各地興學,各州的州立大學每年為國家培養出無數的人才,但是在底蘊方面,暫時還是和這些士族家族相差甚遠。
積累,有的時候,確實非常的重要。
劉儉知道,在現在這個時間段,提攜這些被荀家人舉薦的人才,對國家的發展確實有好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不一定了。
東漢王朝的歷史,不就是這樣嗎
士族家族的成員進入朝堂為官,一開始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而奉獻,但是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個人家族的勢力便如同滾雪球一般的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了足矣與國家抗衡,并有著顛覆國家能力的巨大勢力團體。
其實,自打劉儉將科舉制度開始在大漢推行以后,這種風險已經小了許多,至少科舉制度的興起,是可以防止地方家族利用察舉制度,來壟斷大漢朝的晉升渠道的。
但這不代表,科舉可以切斷大漢朝各大家族的紐帶關系。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征辟制度上。
劉儉現在將科舉推入朝廷,但是察舉制度中的征辟,目前在大漢朝之中還是存在的。
可以說,現在是科舉與察舉制度并存的一個時期。
因為剛剛設立科舉制度還沒有幾年,首先是制度不盡完善,在一個,依照大漢朝如今的郡縣官位來看,科舉制度所產生的官員,只能滿足于一定的位置,但是很多崗位是科舉制度的學子不屑于干,同時也是無法兼任的,所以很多官署中的吏還是要靠官員在地方通過征辟來進行充實基層的官署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