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大型企業,人工成本也越高,無論是工資,還是保險,都是一項無法避免的大額支出。
也因此,商業性的人工智能主要研究方向便是粗暴的“取代”。
若是成熟人工智能取代廉價勞動力,那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行,但現在的人工智能,卻遠遠沒有達到“取代”的作用。
楊錚也抽空去看了眼圍棋棋社的1對1人工智能教學,果然不出他所料,他看到的全是學生人手一個平板電腦,在專業軟件上對弈。
他更去看了眼國際象棋以及其他棋類的人工智能教學,也都是糾錯,反復練習。好點的話有一位老師在那坐著答疑,若是差點,只有一位助教在那里坐著維持秩序。
這種怪異的教學氛圍以及方法,也讓楊錚莫名有些恍惚。
他忽然想,若是過上二十年后,教育變成這樣,那上學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他突然也意識到有些可笑,自己只是一個小人物,哪來這么多糾結的借口?
只是,在下午上完課后,他來到了象棋人工智能教學處。
負責教學的老師,看見楊錚過來,有些詫異。
畢竟,他也是一位業余棋手,與楊錚不同的是,作為業余棋手的他,沒有太多資歷,并不能上臺授課,只能維持下課堂秩序。
楊錚看著他驚訝的樣子,他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隨后便伸手要了個多余的平板,想在平板上體驗人工智能的象棋教學。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象棋的人工智能教學居然和天天象棋見有關,作為現在國民象棋娛樂軟件,娛樂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已經提前布局了教育行業。
《天天象棋見教學版》已經成為那家公司布局的新產品,logo過后的人人有棋下的搞怪廣告語,也讓楊錚忍不住又笑了起來。
在體驗了一盤新手對局后,他的笑容終于消失不見。
一盤棋30分鐘,卻也讓楊錚看見了人工智能的可怕之處。
這款軟件的算力,不說世界頂尖,但是也超越了99市面可供下載的象棋軟件算力。
他很精細,幾乎每一步下棋的步驟,他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講解。
可也就因為這份詳細,卻讓楊錚肯定了人工智能教學絕不適合大多數的象棋棋手。
因為人工智能算的太細了,在象棋一般對局為三四十手的情況下,他居然能預算到對手五十手,六十手會怎么走。
這種所謂的“超強”算法,更像是拿圍棋的框架直接套在象棋里,以此去彰顯著軟件超越現實的算力,當然市面上的確有很多軟件都是這樣,他們都喜歡給新注冊的用戶一個下馬威。
然后就是他的教學思路,只是單純的讓選手提升算力而已,并沒有刻意培養學生下棋的思路。
這也讓楊錚想起了孫破軍,你說孫破軍強嗎?他肯定要勝過華夏99的象棋少年,但他為什么沒有在比賽上拿到冠軍呢?除了遇見了無法超越的李天道,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太依賴算力,沒有自己的下棋思路。
俗話說得好,棋是死的,人是活的。算力的確可以讓一個棋手在短時間內暴漲對弈時的棋力,但一個千錘百煉過后的對局思路,更可以讓一個棋手狀態穩定,未來的道路更加平坦。
而這種教學頗有些揠苗助長的意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