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導致富二代在媒體上,口碑兩極分化。
不知情的人說他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寧愿虧錢也不愿關閉著這款跨時代的的象棋app,因此他在網絡上也擁有了上百萬的粉絲關注。
而知情者則嘲笑富二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嘲笑著他無用的“堅持”,嘲笑著他事業的失敗,更嘲笑著他居然選擇象棋作為創業起點的眼光。
可象棋真的沒有任何的商業價值嗎?真的沒有能夠變現的表現力嗎?
……
楊錚忽然想起,在他剛在棋社上班不久的時候,他與棋呆子曾去參加一次線下活動,在活動里他見過一款披著象棋外衣的手機網游。
在那款手機網游里,棋子上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是一個又一個畫風精美的卡通歷史人物。
雖然只是一眼掠過,但在那時,楊錚還是十分震撼。
他震撼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份創意,畢竟在當年這種新式創意比比皆是。他震撼的原因只是佩服作者這份敢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與市場流行元素結合在一起的勇氣。
在那個人人都對象棋游戲全是死板印象的時代,只有他敢把象棋和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
他還記得,那時候的他,還試玩過那款游戲,除了“歷史人物”的創新制作之外,那款游戲還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新玩法。
譬如競速玩法,玩家可以挑戰初級中級乃至于高級的算力ai,誰通關的時間最短,誰就能夠在那款游戲的競速排行榜里留下自己的名字。
也譬如他創新了象棋最有意思的殘局模式,而那殘局模式不單單是記錄那些在網絡上視為經典的象棋殘局,更多還是鼓勵玩家自己去創造并命名屬于自己的殘局,鼓勵別的玩家去破解。而這種新式模式,也讓當年的楊錚對此充滿著興趣。
他甚至還加入了兩個自己獨創的殘局,雖說不到半個小時就被其他玩家破解,但是那時候帶給他的成就感還有新穎感,直到現在回想起還頗有一番滋味。
不過,或許也是時間還有年紀的原因,楊錚并沒有沉迷于那款游戲,而是選擇腳踏實地的練習象棋。
眨眼間一年的時間匆匆過去,現在那款游戲又運營的怎么樣呢?
會議并沒有一次性的討論出結果,一是因為王哥的商業思維創新且大膽,還有著一定冒險性。
他堅定的否決了直播帶貨這個思路,提出了知識付費的想法。
這個想法天天象棋見其實也考慮過,但最終卻沒有實施,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雖然他擁有著互聯網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職業棋手群體,但他也清楚他的主力消費群體都是一群上了年紀的中老年男人。
他也主觀的認為,這些中老年消費者雖然收入穩定,但他們的年紀始終太大,絕大多數男人都不愿意在互聯網上消費太多的金錢。
但王哥卻堅信,只要知識付費做的經典做的實惠,肯定會有大量的消費者愿意買單。
可他也似乎忽略了很多問題,比如他的群體大多都是他們“撒錢”換來的,也比如他們有名氣的棋手,實在太少了。
就這樣,在大哥的一句考慮中,這場會議也步入了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