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無論如何,提升棋力差距最快的方法,還是去背人工智能棋譜。
這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快也是最穩妥的速成法則。
不僅適用圍棋,國際象棋,華夏象棋,乃至于島國將棋和國際跳棋同樣適用。
不過威爾森失落也是正常的,不但是威爾森滿臉失落,作為評委的數位象棋特級大師,看著賽場上如出一轍的對戰方式,也是滿臉無奈。
好在,業余賽場倒是不存在這個問題。
雖說的確有不少業余棋手妄圖用人工智能棋譜在比賽中一鳴驚人,可他們的底蘊始終還是不如職業棋手。
這也導致他們往往下了一半,就會因為算力不足等諸多原因,走出虎頭蛇尾的對局。
在眾人失望的眼神中,魔都職業賽場的比賽也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兩周后的全國大賽。
讓楊錚意外的是,大城市里的職業賽場冠軍,都是他所認識或者熟知的棋手。
拋去鵬飛,李天道這些少年青年天才外,魔都的冠軍,竟是楊錚初中就認識的一位同學。
這位同學在他初中的時候,關系還算不錯。
這位同學話不多,平時也有點呆萌,反應在大人眼里屬于慢半拍類型。可就這樣一個慢半拍的小男孩,在楊錚初中時期,就拿到過市象棋比賽少年組的冠軍。
在他們初三那年,這位同學便因為他父親工作的原因,從上京轉學去了魔都,二人也因此斷了聯系。
而在楊錚上了大學后,他也偶爾心血來潮去搜了這位同學的名字。
通過搜索結果得知這位同學游蕩在職業棋手邊緣,媒體對他評價也不高,字里行間里都是對他性格的抨擊。
楊錚還記得,當年他看著這些評價,心中莫名又有些說不出滋味。
似乎再為那位同學當年沒有成為職業棋手而感到惋惜,也似乎又為了自己感到傷感。
在那個多愁善感的年紀,楊錚也漸漸發現自己其實也不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而那些曾經在自己身邊被大人寄予厚望的人啊,其實放在這個大時代里也和自己一樣是平凡的人。
雖說現在的楊錚早就過了多愁善感的年紀,但看著自己曾經的同學不僅克服心魔成為職業棋手,還取得了魔都賽區的冠軍,內心還是有些慶幸,也為他感到高興。
在沒有比賽的這段時間里,楊錚也漸漸將時間放在事業上。
公司又經歷了一輪融資,足足有三千萬。但這輪融資的代價,便是投資方空降了幾位高管。
這幾位空降的幾位高管年紀逗不算太大,四十出頭,正處在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