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錚并沒有第一時間給大哥答復。
他只是用著世界賽作為緩沖的理由,作為一個不太精明的商人,他現在很是迷茫。
他忽然回想起了自己還在上學時,自己初中的語文老師曾經提過一個問題,那便是什么是人生的成功。
那時候的大家,回答的五花八門,有的是事業有成,有的是家庭美滿…也有的是回答想當首富想當官,好去造福世界。
但是那些回答,都始終脫離不了錢與權二字。
在那個十四五六歲的時期,大家對與社會有著初步的認知,再加上那是個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教育,都把上學與未來收入掛鉤,慢慢的大家似乎都認為成功是與金錢還有權力掛鉤。
楊錚還記得自己初中時期所認為的成功,就是年薪百萬,有著大房子豪車,雖然那時候的他,對于百萬年薪并沒有太多的概念,因為他每天的零花錢加上飯錢只有二十塊錢。但也不妨礙他接觸的電視媒體還有書籍雜志,對于成功人士的標簽就是這樣。
后來,等他長大了,認識到了現實,只覺得初中的他未免有些異想天開。也因為接觸到了現實,他對于成功的標準一降再降,降到最后,似乎也只有“努力活下去”這一個標準。
這也讓他,想起了那時候他們回答自己成功標準后,語文老師那有些落寞的眼神。
的確,是有些落寞,一是因為他的初中語文老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理想主義者,或許是因為接觸了太多的書籍,語文老師很是博學,歷史典故課本上的背景故事,他可以信手拈來。雖然楊錚早已記不住他的相貌,但他這一生也永遠忘記不了自己的語文老師在講解一篇閱讀題時,對于作者描寫的“瞎子”二字,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他對著自己這批處在懵懂時期的少年人說,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尊重殘障群體,雖然他一直想營造自己是尊重殘障人士的良心群體,但他在作品里卻不止一次用瞎子二字去描寫他主人公的生活點滴。若是作者真尊重殘障人士的話,盲人二字反而更加切合。
也因此,這位語文老師否定了當年閱讀題的標準答案,也告訴了學生們一個道理,那便是標準答案只是應試的參考,每個人心中最真實最熱烈的想法,才是這個世界以及他們想怎么樣度過自己人生的正確答案。
當然,這位語文老師,放在現在來說,他的道德標準未免有些吹毛求疵了,而且他的生活并不美好,晚年的他,身體不好,妻子和孩子在他中年時期就因為收入還有性格問題離婚,而他一個人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著自己九十多歲的母親。
學校與班級群也曾為他組織過捐款,但最后都被他拒絕了,他說自己有手有腳只是歲數大了不至于餓死,他還讓學校把錢捐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老師。
他就是一個這樣無比倔強的人,但他也似乎因為太過于倔強而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他是失敗的?若是放在旁人的眼光中,他就是一個失敗的人,可放在現在的楊錚眼里,他似乎又是一個成功的人。
因為他用了他的一生都在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教育行業。
至少,楊錚看見雙目失明,視力有些障礙的人,不會脫口而出瞎子,而是會在心中念叨著盲人。
如今,楊錚似乎也面臨著選擇。
只不過,他并沒有像他的語文老師那樣,堅持著某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