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國相府不再像兩年前那般破敗;如今的國相府,經過馬鈞麾下匠作司的修繕,變得煥然一新,肅穆莊重。
“不用再抬進來了!”
趙云叫住不斷抬百姓聯名血書入內的虎衛,語氣為難:
“諸君,此雖萬民之意,然稱王,云甚是惶恐!”
趙云一臉為難的看著一眾部下,這雖然顯得有點假,但這是流程,必須走一遍。
“主公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萬民以血相薦,主公焉能違逆?”
位居河北文臣第二的治中趙該,以額觸底,泣涕橫流地說道。
“唉!”
趙云深深一嘆,但他必須再推辭一下:“元應,云亦知民心不可逆,眾意不可違,然云恐德不配位吶!”
“主公此言差矣,主公縱橫疆場十余載,文武雙全,平黃巾,震北疆,定河北,逐北虜,誅呂布,功勛冠天下!”
比趙云早幾天,從并北回到邯鄲的大都護賈詡,也跪地上泣涕橫流地勸諫。
趙云掃了一眼堂下,蘇雙、糜芳、徐邈、管寧、孫乾、韓珩、朱富、崔琰、蘇林等近百位州府官員,皆是以額觸地。
只聽他們齊齊勸道:“請主公,以蒼生為念,晉王位以應民心!”
趙云又是一聲長嘆,沉吟良久后…..無可奈何道:“既是萬民之意,云亦不敢違逆!”
一聽趙云答應稱王,沮授等人再拜,山呼:“我王萬歲!”
定下稱王決議后,自然是確定國號環節……
只見,堂中近百位官員起身歸列……
隨即,兵曹司司長班遠,當先出列道:“昔秦失其鹿,群雄逐之,高帝興于漢中,即以“漢”為國號;今,我王興于代地,故臣請以“代”為國號!”
班遠第一個發言,趙云有些意外,不過班遠提議以“代”為國號,他倒不意外。
因為班遠本身就是代郡人,也是最早跟隨他的老人,提議用“代”為國號,也在情理之中。
“臣等附議!”
鹽鐵司司長韓珩與幾名出身代郡的官員,當即躬身出列附議。
對此,趙云不置可否,展目堂下:“諸君,國號乃國之根本,望諸君戮力,以定國本!”
趙云話語剛落,于堂中尾列的邯鄲丞劉邵,躬身出列道:
“我王乃武靈王之后,且河北大地多為趙地,故臣以為,當以“趙”為國號,承武靈之志,重鑄大趙雄風!”
“臣等附議,請我王承武靈之志,重鑄大趙雄風!”
劉邵此言一出,瞬間得到冀州出身的官員附和,因為冀州本就是趙地,他們冀州人也是正宗的趙人。
一聽此言,幽州出身的官員不樂意了,定都邯鄲,你們冀州人本就占了大便宜,如果再以趙為國號,那我們幽燕人,不就是邊角料了嗎?
只見,幽州系鮮于銀,連忙出列道:“我王起于代郡,興于幽燕,故臣以為,當以“燕”為國號。”
“臣等附議!”
鮮于銀的提議,馬上得到幽州系官員的支持,因為幽燕確實是趙云壯大的基石。
而并州出身的官員一見,好家伙,你們以地理論國號,那我們并州,比你們幽州還早歸屬大王統治。
只見,郝昭的老爹郝安出列道:“我王乃趙氏王裔,當不忘趙氏龍興之地晉陽,且我王,今盡納三晉之地,故臣以為,當以“晉”為國號。”
趙云意外地看了一眼同樣位于尾列的郝安,這各抒己見的四人,雖然在堂中地位不高,但這何嘗不是麾下各派系之間變相的逐角。
還真應了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系。
而派系,對于君主來說,不可或缺,但也要有個度。
趙云看了四人一眼,依舊不置可否,而是不著痕跡地瞥了賈詡一眼。
這老狐貍,從來不與人拉幫結派,就連子女的婚姻都不與任何官員結親,可謂是明哲保身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