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自然察覺到了趙云的目光,心里暗自一嘆,他本來不想發表意見的,但大王早有交代啊!
只見,賈詡出列道:“昔曰: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今,漢已傾亡,天下鼎沸,萬姓流離,如晝無日,如夜無光,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
賈詡語落,堂中陷入沉寂。
趙云打破沉寂道:“諸君,可還有不同提議?”
一眾官員齊齊躬身,其實從賈詡站出來提議以“明”為國號,他們心中就有了答案。
因為以他們對賈詡的了解,這可是一個不會主動發表意見的老狐貍。
那么賈詡今日主動站出來,只能說明這是大王的意思。
同時,這也表達出大王對各派系之間暗斗的不滿。
“既然已沒有不同提議,那么就從“代、趙、燕、晉、明之中,遴選國號!”
趙云威嚴的目光掃了一眼堂中官員,如今地盤越來越大,麾下有派系很正常,但也要有個度。
而且,他絕不能容忍在大事上明爭暗斗。
掃視堂中官員一遍后,趙云的目光定在趙該身上,趙該是他的小舅子,也是幽州系官員的領頭羊。
見趙云目光投向他,趙該不禁一個激靈,連忙出列:“明者,光明也,今,天下未平,正需明君平世,福澤蒼生,故臣以為,明為國號,可顯我王濟世救民之政。”
趙云微微頷首,目光投向了沮授。
沮公與這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走到河北文臣之首的位置,沮授也無法掙脫牽絆,成了冀州系的代表。
沮授自然感受到趙云對各派系之爭,產生了不滿;連忙躬身出列道:
“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故臣以為,當以明為國號。”
“好一個時乘六龍以御天!”
趙云不禁撫掌大笑,沮授這句話出自易經,字面意思是描述太陽乘坐著六條龍拉的車,在天空中行進的壯麗景象。
以此引申為比喻君主或領導者應該像太陽一樣,遵循天時、把握規律,以智慧和力量來引領和治理國家。
其實,關于國號,趙云一開始也考慮過像三國那樣以地域命名,但隨著地盤擴大,麾下行政體系完善,就形成了一個個地域團體。
而這,對君主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制衡各派系,但若用的不好就會傷己。
為此,趙云摒棄了傳統的以地域定國號,一來可以借此敲打各派系,二來也能凝聚人心。
所以,趙云想到了以“明”為國號,因為明的本義為光明,而當今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不正是需要光明嗎?
同時,以明為國號,也表達了趙云的志向,要興明政,立明德,做明君。
“諸君,可有不同見解?”
趙云的目光又在堂中游巡,不過沒有具體停在某派系官員身上。
“臣等請明為國號,以日月之光,普照天下!”堂中一眾官員亦齊齊躬身。
“既然諸君一致認同,那便與云攜手共創大明,福澤天下!”
……..
國號確定后,堂議散去,一眾官員各司其職,開始挑選稱王吉日,以及籌備稱王大典。
而賈詡、沮授、趙該三人,卻被趙云派人叫到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