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管周瑜對孫策所說的機會是什么,我們的視線來到益州…..
成都。
這里是益州政治中心,也是漢時五大都會之一,經濟非常繁榮,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漢代的北上廣深。
七年前,心懷不軌的劉焉,以天下兵寇不息為由,向靈帝劉宏提出廢史立牧。
而當時,靈帝為應付各地叛亂,遂采納了劉焉的提議,挑選朝中重臣出任州牧。
一開始,劉焉本想跑到遠離中原的交州,躲避世亂。
但有一個與劉焉要好的朝中大臣叫董扶,當董扶知劉焉所謀后,就告訴劉焉益州有天子之氣。
一聽這話,心懷不軌的劉焉,打消了去交州的念頭,改向靈帝請命去益州,收拾橫征暴斂的益州刺史郤儉,整飭吏治。
這時,又有一個在朝中為官的益州本地人叫趙韙。
當趙韙聽聞劉焉要去益州,便棄官跟隨劉焉入蜀。
不過,當劉焉還在前往益州的路上時,益州刺史郤儉就被黃巾余孽馬相、趙祗二賊弄死了,并自稱天子。
本來劉焉一時間是沒辦法平亂的,但有一個叫賈龍的益州本地人非常牛逼,組織人馬擊敗了馬相、趙祗二賊。
隨后,賈龍迎劉焉入蜀,開啟了劉焉對蜀地的統治。
一入主益州,劉焉首先拉攏一批當地豪強,接著又打殺一批益州豪強,從而確立了劉焉對益州的統治地位。
另外,劉焉又一邊培植隨他入蜀的東州士人,用于制衡麾下本土益州豪強,其中東州代表人物就有龐羲、吳懿等人。
穩定益州局勢后,老狐貍劉焉便開始實施他的割據夢,派姘頭盧夫人之子張魯,攻打漢中太守蘇固,以此切斷益州與中原的道路。
隨后,因中原戰亂,劉焉又大量接收來自南陽、三輔等地的數萬戶流民,從中挑選青壯組成了東州軍。
自此,劉焉培植的東州派,正式在益州站起來,成為劉焉平衡益州本地派的核心力量。
在兩派的互相制衡下,劉焉鞏固了自己在益州的統治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益州土皇帝。
但劉焉沒當兩年土皇帝,在去年就一命嗚呼了。
這個時候,當年跟隨劉焉棄官入蜀的益州本地豪強趙韙,已經是益州本地派代表人物。
于是,趙韙就推舉劉焉第四子,劉璋為州牧。
但劉璋顯然沒有其父劉焉的本事和手腕,剛坐上州牧寶座,漢中張魯就不鳥劉璋。
說起張魯,就不得不從張魯的家世說起。
張魯的祖父叫張陵,就是在道教中非常有名的四大天師之一的張道陵,人送尊號張天師。
張陵是五斗米教創始人,其教名源于教眾幫人治愈病痛后,只收五斗米作為回報,故名五斗米教。
張陵作為五斗米教創始人,死后自然讓兒子張衡扛起教旗。
張衡死后,五斗米教的傳道大業,理所應當就落到了張魯的頭上。
而張魯的母親也是五斗米教教眾,甚至修道還修出了一點名堂,年紀雖然四五十歲了,但卻長得膚白貌美,宛若少婦。
而這種風韻少婦,在任何時代都是男人心中的極品。
劉焉也不能例外,當劉焉一見盧夫人,就仿若煥發了第二春,當即表示自己修道之心久矣,只恨未遇修仙引路人。
而張魯之母盧夫人,見劉焉有權有勢,哪有拒絕之理?
這一來二去,劉焉就與盧夫人練起了昆字訣…..
盧夫人與劉焉練了昆字訣,自然要為自己兒子謀利,便大吹枕邊風。
恰巧當時,劉焉正想收拾漢中太守蘇固,于是就派盧夫人的兒子張魯為將,攻殺蘇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