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
"準備脅迫太后。董卓未至,何進已經被宦官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宦官。何進部將吳匡等人聯合了董旻(董卓之弟,時任奉車都尉)攻殺了車騎將軍何苗。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走。董卓望見雒陽上空濃煙滾滾,才得知朝廷發生重大變故,于是急忙下令進軍,二十八日天未亮,董卓才抵達顯陽苑,打聽到中常侍張讓等人劫持皇帝劉辯上了北邙山,于是又向北邙山趕去。
動畫版《三國演義》董卓在北邙山下,驚魂未定的劉辯見到飛馳而來的董卓軍,嚇得大哭。[18]董卓終于在北邙山迎救了皇帝,然后還宮。董卓見到了公卿百官的迎駕隊伍,太尉崔烈在前引導,呵斥董卓回避,董卓指著崔烈罵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現在說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腦袋!”隨后,董卓進入迎駕隊伍,先拜見劉辯,又伸手去從閔貢懷中抱陳留王劉協,一說劉協不肯,董卓只得與閔貢并馬而行,一同入城。[19]少帝劉辯害怕董卓的兵,見了就哭,群臣勸董卓退兵,董卓反問道:“諸位公卿身為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國家動蕩,天子流落在外,你們哪有讓我退兵的理由!”最終一起入城。
當時,大將軍何進的部曲(例如張遼[22])、車騎將軍何苗的部曲都無所歸屬,只能聽命于董卓。[23]董卓又引誘呂布殺害執金吾丁原,吞并了呂布等并州人的軍隊,如此董卓掌握了雒陽的所有軍權。原大將軍府幕僚鮑信不肯歸附董卓,向袁紹提出誘殺董卓的計劃,袁紹不敢,鮑信則棄官逃亡。朝廷罷免司空劉弘,派使者到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
之前在接駕的過程中,董卓向劉辯詢問事變經過,劉辯語無倫次,而劉協卻能表述清楚,董卓知道劉協是董太后撫養長大,號“董侯”,董卓又自認為與董太后同族,于是心生歡喜,萌生廢劉辯、立劉協之意。[21]董卓邀請袁紹到顯陽苑商議廢立,袁紹不同意,提出要去請示自已的叔父太傅袁隗。袁紹說:“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你的意見!”董卓聞言大怒:“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反譏:“天下健者,豈唯董公?”然后拿著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道袁紹的聲望地位,也拿他沒辦法。董卓將廢立之事匯報給太傅袁隗,袁隗同意,袁紹因而棄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
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會上提出廢立之事,并以霍光事為例,自比田延年(誰反對就立刻處死),滿朝文武只有尚書盧植站出來抗辯,董卓被頂撞得無言以對,氣得罷會。后來董卓還想尋找機會殺害盧植,但被蔡邕、彭伯(或作:彭伯群)勸阻,盧植則棄官逃亡。九月一日,尚書丁宮在崇德前殿主持廢立儀式,太傅袁隗將劉辯扶下御座,解除玉璽印綬并轉交給劉協,然后扶劉協正式登基,是為獻帝。緊接著,董卓讓尚書宣讀策文,并彈劾何太后害死董太后的罪責,將其遷入永安宮。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殺身亡。董卓不允許朝廷為何太后舉辦喪禮,而是讓劉協到雒陽城內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們穿白衣上朝三天。
九月十二日,朝廷遙封遠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劉虞為大司馬(上公之位),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領前將軍,加節,賜斧鉞、虎賁,更封郿侯。[25]
董卓像[26]九月末,董卓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一同攜帶鈇锧到朝堂上書,要求為建寧元年(168年)九月政變時,被政治定性(誣陷)為叛賊的陳蕃、竇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被捕遇害的眾多黨人平反。劉協(袁隗)準奏,恢復陳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們的子孫為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