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原銅馬降卒齊跪,哭聲一片。有人大喊:“我們也有神位了!咱不是賊,是神兵!”
第三名,屯田神——年僅十五歲的屯田少年“阿麥”。
阿麥父母死于兵亂,他率弟妹三人墾荒二十畝,去年收麥六十石,全數繳公,自救亦救人。劉秀親書神位,撫其頂曰:“少年為神,老者可息;今日封你,望你守得麥黃,守得心安。”
阿麥淚如雨下,卻倔強地挺直腰背,像一株不肯彎腰的麥苗。
封神榜最震撼者,是黑色“和解神”。第一名,竟是高湖殘部銅鷹——那曾在“友誼賽”中被劉秀刀背擊肩、口吐鮮血的悍將。
銅鷹瘸著腿登臺,臉色復雜。劉秀高聲宣道:“銅鷹,先為敵,后服義,雪夜斷索,血戰護橋,今封和解神,位在第四。賜田十畝,位于黃河灘,可牧馬、可栽柳;賜‘和解酒’一甕,甕上刻字——‘前日刀兵,今日杯盞’。”
銅鷹跪地接位,忽然以頭撞臺,血濺神位,卻大笑:“神位染血,更紅!我銅鷹,從此姓劉,姓麥,姓和解!”
臺下,舊部與新卒互相擁抱,有人舉刀向天,卻不再吶喊,而是同聲高唱新編的《和解謠》:
>“昨日刀,今日鋤;
>昨日血,今日酥;
>和解神,和解吾,
>麥飯香里做兄弟,
>黃河岸上栽桑榆!”
慈幼神——“最小的神”
封神儀式達到溫情頂點,是黃色“慈幼神”。第一名,竟是那個為劉秀指路的十歲孤兒“阿燈”——抱腿哭“娘睡不醒”的孩子。
阿燈被抱上臺,小臉凍得通紅,卻睜著亮晶晶的眼。劉秀蹲身,以褐墨寫下神位,卻只填一個字——“燈”。他朗聲道:
“燈,照黑夜,也照人心;燈,雖小,卻能引百萬眾過河。今封阿燈為慈幼神,位在第五。賜名‘劉燈’,養于軍中,月給米兩石;及歲,免賦免役,許自選婚嫁。”
阿燈被舉過頭頂,像舉起一盞小小的燈。萬軍齊呼:“燈神!燈神!”呼聲里,孩子羞澀地笑,把臉埋進劉秀肩頭,淚與鼻涕蹭了青袍一大片。
首批神位頒畢,劉秀卻未停筆。他命書吏抬上長案,擺滿空白神位,高聲道:
“封神榜,不止百位;凡有功于民,皆可自封——”
“自今日起,每屯設‘封神筆’,每村立‘封神壁’,百姓自書其名,自書其功;春由嗇夫核報,秋由縣令勘驗,冬由本將親閱,三年一總,再封神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