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登臺,先不發令,而是命人抬出大筐熱豆餅,每人一張,兵士捧餅大嚼,寒氣頓消。他這才朗聲道:
“兄弟們,匈奴欺我邊民,破城如破門;今日不往救,明日他家破,后日便輪到你我!愿隨我一戰者,再發肉干一條!”
臺下歡呼,驢也跟著昂昂叫。
點兵未畢,五原難民已涌到常山境。
老幼啼哭,衣不蔽體,雪地里一跪一長溜。最慘的是婦人,懷里抱著死孩,只露出凍紫的小臉。
鄧晨巡營,正遇這一幕,喉嚨像塞了炭。他當即下令:
1.開常山官倉,先放粟三千斛,設粥棚十處,活人再談打仗;
2.軍中裁老弱驢騾二百頭,宰殺熬湯,加姜椒,給難民暖腹;
3.凡愿返鄉者,編為民夫隊,隨軍后行,克復五原后,分地修城,不愿回者,聽其自便。
令下,常山百姓紛紛送柴送鹽,粥棚煙火晝夜不滅,活人一萬三千。難民中壯丁兩千余,當場報名投軍,號“雪恨營”。
臘月二十三,夜,元氏縣寺。
鄧晨與諸校尉圍火盆,烤著羊腿,議出兵。
1.副將王曠主張直趨五原,速解圍城;
2.校尉耿植(耿弇族弟)卻請先奪雁門,斷匈奴后路;
3.鄧晨用竹枝劃地,沉聲道:“匈奴遠來,所恃者二:騎兵速、盧芳旗。我若急與之野戰,正中其長。當步步為營,先復城邑,固民心,再合東西兩路,縮其勢。”
他定“三步走”:
第一步——“填灶”
發兵云中,收復桑干、馬邑,把難民安置成烽燧堡,十里一墩,五里一火,晝舉煙,夜舉火,讓匈奴無處劫糧;
第二步——“抽薪”
派輕騎三千,由耿植率領,繞道高柳,襲擊盧芳“代王”行營,奪其輜重,使匈奴失“漢兒”向導;
第三步——“斷指”
待其饑疲,合兵五原城下,強弓勁弩,內外夾擊,逼匈奴退回陰山。
眾將齊稱善,羊腿烤得焦黃,油脂滴火,“噼啪”作響,像給方案鼓掌。
臘月二十四,平明。
校場中央,架起巨鼎,倒入熱羊湯,香氣四溢。鄧晨拔劍,當先割腕滴血三滴入湯,高聲道: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今日獻血,誓驅胡虜!不成功,不歸鄉!”
萬軍齊呼,聲震雪原,每人一碗“血羊湯”,仰頭灌下,腹熱如火,眼赤如血。
“雪恨營”兩千難民兵,把破爛衣襟撕下,蘸湯高舉,齊喊:
“雪——恨——”
呼聲未落,一陣狂風卷雪掠過,將校旗吹得筆直,似替他們作答。
當夜,鄧晨巡營至雪恨營,見數十少年圍火磨刀,最年輕者不過十四五歲,磨刀石被雪蓋住,便用破瓦片刮刃,嘴里哼著北方俚曲:
“磨刀霍霍向豺狼,剝我衣,奪我娘,還我血地種高粱……”
鄧晨喉頭滾動,解下自己貂裘,給最小少年披上。少年愕然,推辭不敢。鄧晨笑:“先借你,等收復五原,再還我新的。”
轉身之際,暗處忽有冷箭“嗖”地釘在轅門柱上,箭尾綁布書:
“漢人多管閑事,五原城下,以血洗雪。”
字跡歪扭,是盧芳手筆。
鄧晨拔箭,雪粒簌簌落,他望向更遠的北方,輕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