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深冬。】
【呼嘯的北風裹挾著雪粒子,如利箭般拍打在紫禁城厚重的宮墻上。】
【養心殿內。】
【朱由檢眉頭緊鎖,就著搖曳的燭光,反復翻閱來自北疆的軍報。】
【“夜間行軍無照明,致三十余人墜入冰河溺亡”。】
【“因看不清路徑,糧草隊誤入敵軍埋伏圈”。】
【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重錘般敲擊著他的心臟。】
【與此同時,工部呈遞的奏折中關于京城治安的描述,更令他坐立難安。】
【“夜市因照明不足,盜竊案激增三成,商戶入夜即閉市,市井蕭條。”】
【案頭的油燈突然爆出一朵碩大的燈花。】
【照亮墻上先帝手書的“勵精圖治”匾額。】
【他猛地拍案而起,燭臺都跟著劇烈震顫。】
【“若能造出便攜強光照明之物,何愁戰事不利、民生不興?”】
【次日早朝。】
【寒風卷著雪花灌進奉天殿。】
【大臣們的朝服在冷風中簌簌抖動。】
【朱由檢將凍得僵硬的軍報和奏折狠狠擲于龍案。】
【“北疆將士因夜暗喪命,京城百姓因無光受困,堂堂大明,竟無破局之法?”】
【“諸位飽讀圣賢書,就拿不出半點對策?”】
【殿內鴉雀無聲,唯有炭火噼啪作響。】
【許久,禮部尚書周延儒顫巍巍地邁出一步。】
【官帽上的玉墜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搖晃。】
【“陛下,自古夜間照明唯油燈、火把可用,此乃自然之理。”】
【“強行改變,恐遭天譴。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不可輕易打破啊!”】
【“天譴?”】
【朱由檢冷笑一聲,龍袍一甩,大步走到丹墀前。】
【“將士凍死、百姓遭劫,這難道不是天譴?”】
【“朕身為天子,肩負天下蒼生,若因循守舊,才是真正的失德!”】
【他的目光如炬,掃過臺下眾人。】
【工部侍郎孫元化見狀,上前一步。】
【手中攥著傳教士進獻的磷火棒殘件。】
【聲音有些猶豫:“陛下,臣聽聞西洋有此物,雖能發光,卻易燃易爆。”】
【“去年福州的商船,就因磷火棒保管不當,引發船艙大火,整船貨物付之一炬,實在難以實用。”】
【朱由檢踱步至窗前,望著漫天飛雪。】
【沉聲道:“朕不管它來自何方,也不管有多困難。”】
【“三日內,工部必須成立‘火明局’,召集天下制瓷、冶煉、化學能人。”】
【“朕要親眼看到,這黑夜如何被點亮!”】
【火明局設在廢棄的錦衣衛詔獄舊址。】
【陰冷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鐵銹味。】
【老陶工張萬順蹲在墻角,吧嗒著旱煙袋。】
【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他望著手中的陶土,連連搖頭。】
【“陛下要把火收進匣子?火需油與捻,如何能困在方寸之間?”】
【“這不是異想天開嘛!”】
【年輕化學家趙青卻盯著墻上掛著的《天工開物》,目光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