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試產,工匠們在銅模中嵌入了竹制排氣孔,并根據鐵水冷卻速度調整了模腔尺寸。然而,當火銃試射時,槍管突然炸裂,碎片劃傷了一名士兵的臉頰。朝堂上,御史大夫鄭三俊舉著帶裂紋的銃管,聲色俱厲:“陛下!此等妖器耗費白銀萬兩,卻連基本的安全性都無法保證!不如恢復舊制,省下銀錢多買些戰馬!”】
【“買馬?”朱由檢從龍案下抽出一支繳獲的后金火銃,“你可知這銃子能打多遠?五十步!而我們的火銃,三十步外就打不準!”他突然將火銃砸在鄭三俊腳邊,嚇得后者連連后退,“再敢胡言亂語,朕就用這銃子給你醒醒腦!神機監繼續研發,再有阻撓者,革職抄家!”】
【研發陷入絕境時,林小寶在鑄造銅錢時突發靈感。他連夜跑到神機監,舉著一枚“崇禎通寶”大喊:“陛下!銅錢能大小一致,是因為有母錢做模!咱們造火器,也該先制出‘母銃’,再用母銃翻制鑄模,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火器一模一樣了!”】
【湯若望聞言,立即改良了鏜床設計,將畜力驅動改為齒輪傳動,使鏜刀旋轉更加均勻。三個月后,首批標準化火銃“神機一號”終于出爐:黝黑的槍管泛著冷光,每支火銃的長度、口徑、彈丸重量分毫不差,連扳機的弧度和火門的位置都如出一轍。】
【試射當日,校場積雪被踩成泥濘。朱由檢親自點燃火銃,鉛彈呼嘯著穿透三十步外的鐵甲,在雪地上濺起丈高的雪柱。“再來!”他甩動火銃,第二發鉛彈竟從第一發的彈孔中穿過,引起圍觀士兵的陣陣驚呼。老工匠陳阿錘顫抖著撫摸銃管,老淚縱橫:“這輩子沒見過這么齊整的家伙……要是早有這玩意兒,我那在寧遠戰死的兒子……”】
【消息傳回京城,滿朝震驚。兵部尚書楊嗣昌捧著彈道測試報告,聲音激動得發抖:“陛下!經實測,標準化火銃的射程提升至六十步,命中率從三成提升至八成!若全軍換裝,配合三段擊戰術,后金騎兵的沖鋒將再無優勢!”】
【戶部尚書畢自嚴卻面露難色,上前奏道:“陛下,更換全軍火器需耗費白銀百萬兩,且各地舊作坊需全部改造,所需工匠、材料難以計數……”】
【“就算賣了朕的龍袍,也得換!”朱由檢扯開衣襟,露出補丁摞補丁的中衣,“將士們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傳朕旨意,從內帑和藩王祿米中挪用銀兩,優先保證神機監所需。”】
【民間反應卻充滿疑慮。各地火器作坊的老板們聚眾請愿,跪在宮門前高呼:“陛下,我們世代靠手藝吃飯,這銅模子斷了我們的生路啊!”更有謠言稱:“標準化火器是妖法,會吸走工匠的魂靈,導致手藝失傳。”】
【朱由檢得知后,親自前往火器作坊視察。他走進煙霧繚繞的工坊,拿起工匠們的舊工具,對一位正在打磨槍管的老師傅說:“老師傅,您的手藝的確精湛,但如今的戰場,不是靠單打獨斗就能贏的。”他指向墻上懸掛的“神機一號”,“這些火器能讓更多士兵活著回家,能讓更多母親不再失去兒子,這才是最大的善舉。”】
【他隨后下令在神機監開設工匠學堂,聘請湯若望等專家授課,凡掌握標準化技術的工匠,可免除徭役并領取津貼。老匠師陳阿錘第一個報名,帶著徒弟們搬進了神機監的青磚房:“跟著陛下干,總比讓我那小孫子將來也死在戰場上強。”】
【隨著標準化火器的推廣,明軍戰斗力迎來質的飛躍。崇禎二十二年的松錦大戰中,裝備“神機一號”的明軍神機營首次以整齊的方陣亮相:前排士兵射擊完畢后,迅速退至后排裝填,后排士兵則立即補上射擊,三輪齊射便形成密集的火力網,將后金騎兵的沖鋒遏制在百步之外。后金大汗皇太極望著繳獲的火銃,長嘆道:“明人若早有此器,我族安能如此順利入關?”】
【標準化火器的成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大明近代化的大門。】
【崇禎二十三年春,朱由檢再次巡視神機監。此時的監內已不再是破舊的鐵廠,而是一派繁忙的近代化工廠景象:流水線上,工匠們各司其職,有的操控鏜床,有的校驗彈丸,每個部件上都刻著唯一的編號;試驗場上,新型的車載火炮正在試射,炮聲震得遠處的山巒嗡嗡作響。一名年輕工匠跑上前來,遞上一支精致的燧發槍模型:“陛下,這是最新改良的‘神機三號’,采用了您建議的‘擊錘發火’裝置,雨天也能正常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