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驚蟄,御膳房飄出陣陣焦糊味。朱由檢捏著筷子,對著發黑的炒菜皺眉:“朕每日用膳,不是燒糊就是夾生!堂堂皇宮尚且如此,尋常百姓家又當如何?”】
【次日早朝,御膳房總管戰戰兢兢跪在丹墀下:“陛下息怒!鐵鍋受熱不均,廚師縱有天大本事……”】
【“夠了!”朱由檢將燒焦的食盒踢翻,“工部、禮部,十日之內,若拿不出好用的炊具,統統去伙房燒火!”】
【工部衙門內,爭吵聲震得房梁上的積灰直落。】
【老鑄鐵匠李鐵錘拍著粗糙的鐵鍋:“祖宗八輩都用這黑鐵鍋,加柴猛炒就是!改?改了還叫炒菜?”】
【從佛山來的銅匠陳阿銅冷笑:“老李頭,你那鐵鍋重得像石頭,翻炒半刻手腕酸麻。銅鍋導熱快,省時省力!”】
【西洋傳教士湯若望轉動著懷表,不緊不慢道:“在歐洲,我們用雙層銀鍋隔水加熱,食物不會焦糊。”】
【年輕的女灶神婆王三娘突然開口:“你們吵什么?灶臺設計不合理,換再好的鍋也是白搭!”】
【首次試驗在暴雨夜進行。陳阿銅的銅鍋剛倒油就冒起青煙,轉眼菜就焦成黑炭;湯若望的雙層銀鍋燉出的肉毫無滋味;李鐵錘的鐵鍋倒是能炒菜,可濺起的熱油燙得廚師直跳腳。】
【李鐵錘叉腰大笑:“我就說!老祖宗的東西最實在!”】
【“再試!”渾身濕透的朱由檢突然出現,“銅鍋加隔火層,銀鍋添香料屜,鐵鍋……”他盯著王三娘,“你說灶臺要改,怎么改?”】
【王三娘在泥地上畫出草圖:“把單孔灶改成雙眼灶,一孔炒菜,一孔燉湯。再砌個風箱,火旺省時!”】
【湯若望眼睛一亮:“在鍋柄處加隔熱木套,就不會燙手了!”】
【陳阿銅敲著銅鍋:“我在鍋底加凸起紋路,油會均勻散開!”】
【改良后的炊具組合驚艷亮相。雙眼灶臺呼呼噴火,帶紋路的銅鍋倒入青菜,眨眼間便炒出翠色;帶香料屜的銀鍋燉著羊肉,香氣四溢;鐵鍋加裝了長木柄,廚師翻炒自如。】
【“好香!”圍觀的宮女們忍不住咽口水。張太監嘗了口青菜,驚呼:“又嫩又脆,比御膳房做的強百倍!”】
【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這銅鍋雖好,可太貴了!”賣豆腐的劉老漢直搖頭,“我們窮人哪買得起?”】
【綢緞莊老板娘柳氏卻挑剔:“炊具倒是實用,可灰頭土臉的,擺在家中多難看?”】
【匠人們再次各顯神通。】
【李鐵錘將廢鐵融化,摻上陶土,燒出輕便便宜的“夾砂鍋”;陳阿銅請來景德鎮的畫師,在銅鍋上繪出《清明上河圖》;湯若望設計出可折疊的“行軍爐”,士兵打仗時背著就能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