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城西劉老漢家著火了!”衙役氣喘吁吁稟報,“說是地龍循環爐的管道過熱,引燃了木梁!”】
【暖冬監立即出臺新規:所有取暖器具必須加蓋“暖”字火印,工坊需公示安全使用說明;鐵匠鋪定期巡檢鐵制部件,陶窯廠對耐火材料嚴格把關。】
【革新的春風甚至吹進了皇宮。】
【“陛下,這是新制的‘鎏金暖手爐’。”太監來福捧著嵌寶石的手爐,“雙層鏤空設計,既防燙傷,又能當香爐用。”】
【朱由檢摸著溫熱的爐身,突然想起微服私訪時百姓凍裂的雙手,沉吟道:“傳令下去,撥出千件平價暖具,送往北方邊境。再設‘暖冬學堂’,教百姓如何安全取暖、節約燃料。”】
大明“寒夜暖陽”終章:暖意漫及的萬象更新
【暖冬學堂開課那日,京城的慈仁寺擠滿了人。老陶匠吳土根蹲在院子里,手把手教農婦們辨認耐火陶土:“看這土質,泛紅的才抗燒,泛白的一烤就裂!”西洋傳教士龍華民則架起木板,用炭筆繪制“地龍循環爐安裝示意圖”,時不時被大爺大媽拽著問:“洋先生,這管道拐彎處咋整?”】
【而在邊塞宣府,軍戶們圍著新砌的“防風暖灶”嘖嘖稱奇。灶頭嵌著可旋轉的鐵架,既能燒飯又能烤火,煙囪直通土炕。百戶長拍著黝黑的灶臺大笑:“以前生火得倆人盯著,現在塞塊炭餅就能管半宿,省下的功夫能多打兩雙棉鞋!”】
【暖意的變革還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商機。】
【“暖冬香!驅寒安神,一爐兩用!”金陵秦淮河畔,小販舉著特制香餅吆喝。香餅以艾草、桂皮為料,放入暖手爐中,香氣與暖意交融。畫舫里的姑娘們爭相購買:“熏著這香,撫琴時指尖都不僵了。”】
【更有精明商人推出“冬日聯營券”——憑券可在布莊兌換防凍膏,在炭鋪換購松脂炭餅,在鐵匠鋪修補漏風的窗戶。茶樓里,說書先生敲著醒木:“列位看官,如今這過冬,講究的是‘暖、省、巧’!”】
【然而,當暖意普惠之時,新的矛盾悄然浮現。】
【“這煙囪的煙全往我家飄!”胡同里,王嬸叉腰指著鄰家新砌的地龍管道,“熏得我家曬的咸菜全是煤灰味!”】
【工部緊急頒布《取暖設施規制》:煙囪需高出屋檐三尺,多戶共用煙道時需設分流口。民間匠人順勢發明“萬向排煙管”,黃銅接頭可自由轉向,徹底解決排煙糾紛。】
【最令人驚喜的是,取暖革新竟推動了學術之爭。】
【太學里,儒生們為“暖源之道”爭得面紅耳赤。】
【“炭火驅寒,取其陽剛之氣,合乎天道!”】
【“謬矣!”鉆研格物的學子反駁,“依西洋《熱學論》所述,暖乃熱氣流動,與陰陽之說何干?”】
【爭論的結果,是一本《冬日取暖格物考》橫空出世,書中詳細記載了不同燃料的燃燒值、陶土的導熱系數,甚至附有“簡易溫度計”的制作方法——用竹筒盛水,插入刻著刻度的蘆葦,水溫變化時水面升降,以此觀測溫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