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山巔傳來雪崩的悶響,仿佛連山川都在回應這場盟誓。
十二名赤膊壯漢此時抬上通體黝黑的\"九鼎杖\"。杖身用隕鐵打造,自上而下鑲嵌著七枚圖騰:瓦耶族的盤蛇紋、傈粟族的藥草結、彝部的火把銀飾……頂端九道銅箍,每道都澆鑄著不同部落的誓言。
\"刻字!\"
隨著蕭謹騰一聲令下,七族最年長的巫師同時舉起鏨子。金石碰撞聲中,\"漢蠻共土,日月同天\"八個大字漸漸浮現。
最年邁的傈粟族巫公突然割腕,將血抹在\"天\"字最后一捺上——這是西南最高等級的\"血契\"。
巖坎忽然拔出佩刀劃破手掌,將血涂在自家圖騰上:\"自今日起,犯此盟者——\"
\"萬箭穿心!\"臺下三萬軍民齊吼,聲浪震得櫻花如雪紛落。蕭謹騰卻悄悄退后一步,看著巖坎被推舉為第一任\"盟杖守護者\"。
江風拂過他半白的鬢角,帶來一絲若有若無的酒香——那是獨龍族用剛學會的漢法釀的第一壇春酒。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西南的各個少數民族已基本收復,但是如何管理好他們,獨孤明和蕭謹騰下了好一番功夫,才想好已下的一些策略。
一、行政建制:羈縻與流官并重
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四皇子獨孤明決定設立三司進行分權治理。
首先是宣慰司,朝廷委任巖坎等歸順的首領擔任世襲的宣慰使,讓他們負責管理當地的事務。
然而,為了確保朝廷對宣慰司的監管,每司都會派遣漢族官員擔任“同知”,并掌握印信。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蠻官治蠻,漢官監政”的格局,既尊重了當地首領的地位和權力,又保證了朝廷的權威和政令的貫徹執行。
其次是安撫司,由獨孤明的心腹將領出任安撫使,專門負責管理軍事事務。
不過,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和加強地方治安,安撫司的兵員必須包含三成的蠻族子弟。
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當地少數民族對朝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充分發揮他們熟悉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的優勢,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最后是轉運司,由漢族官員專任轉運使,負責掌控鹽鐵茶馬等重要物資的貿易。
各寨需要用當地的特產,如藥材、獸皮等,來換取鹽引。具體的兌換比例是三斤黃連換一引官鹽。
通過這種方式,朝廷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資的流通和分配,又能促進邊疆地區與內地的經濟交流和發展。
改土歸流試點。
在瀾滄江沿岸的平壩地區,設立了名為“流官縣”的行政區劃。
這些流官縣的縣令并非由當地的蠻族首領擔任,而是通過選拔,選擇那些通曉蠻語的漢族官員來擔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