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堅對于防汛的任務頗有信心,看起來成竹在胸的樣子。
很快,韋堅就帶著三百多名工部的官員出發了。
守戶部尚書宋鈞調撥了五萬石糧食、十萬貫銅幣予以支持,由兵部派遣兩千名官兵隨后押送。
兩軍雖然暫時休戰,但兵不厭詐,鎮守潼關的辛云京肯定不會放這么龐大的隊伍過關。
韋堅也就不浪費功夫,帶著隊伍徑直奔同州而去,打算先從蒲津渡進入蒲州,就地招募民夫加固堤防,同時再派人分別趕往虢州、鄭州、汴州等地組織百姓筑堤防洪。
河南府雖然暫時在洛陽朝廷的掌控下,但李琦已經頒布了詔書,要求黃河沿岸的州縣配合韋堅防汛,以民生為重。
更何況兩邊本來就是一家人,自然不會有地方官跳出來唱反調,萬一決了堤,丟的可是自己的烏紗帽!
就在韋堅離開長安之后,李光弼帶著田神玉、岑參二人進了京城,直奔大明宮面圣,李瑛在含象殿召見了他們。
“臣李光弼(田神玉、岑參)拜見圣人!”
三人同時施禮。
由于是初次面圣,李光弼行了個跪拜禮。
“李卿快快平身!”
李瑛笑容可掬的親自把李光弼攙扶起來,并上下打量一番。
只見他二十七八歲的年齡,國字臉、大眼睛、深眼眶、高鼻梁,典型的契丹相貌,與漢人多少有些差異,六尺出頭的身高,折合到自己穿越前大概一米八多點。
“謝陛下!”
李光弼起身后再次叉手致謝,“陛下不責罰臣愚昧之罪,反而委以重任,臣誠惶誠恐,愿為大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武氏母子欺世盜名,被他們欺騙的大有人在,這也怪不得李卿。你能迷途知返,將功贖罪,朕甚是欣慰。”
李瑛重新返回書案后面落座,并告知將他召回長安的用意。
“武氏母子指使楊洄與吐蕃簽訂賣國協議,把隴右、朔方、河西、劍南等地割讓給吐蕃,換取吐蕃人的救援。
目前二十萬吐蕃軍隊已經向隴右發起進攻,正在與我軍激戰。
朕猜測吐蕃人很可能會出兵進入劍南,故此決定調李卿出任劍南節度使,率領長安城的兩萬兵馬入川,配合李嗣業率領的三萬人馬,阻擋吐蕃人蠶食巴蜀。”
李瑛說完之后,把書案上拓印的《唐與吐蕃盟約》交給了李光弼,讓三個人自己看看里面的內容。
“武氏母子置大唐社稷于不顧,利欲熏心,簡直是百死莫贖!”
李光弼看完之后再次跪地請罪:“臣愚昧無知,竟然被這母子誆騙,助紂為虐了一段日子,實在是無地自容!”
“李卿能看清武氏母子的真面目就好,你若是覺得慚愧,就要設法阻擋吐蕃人對巴蜀的蠶食,保障我大唐領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