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
從前它有一個更加出名的地名,叫做漢中郡。
自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之后,廢除郡縣制,改為州縣制,全國只設兩級行政區域。
唐承隋制,繼續在全國實行州縣制,并把所有地方的名字改成了“某”州,使得許多從前有特色的地名變得泯然于眾,缺少辨識度。
就像曾經的常山郡改成了鎮州,襄陽郡改成了襄州,南陽郡改成了鄧州,讓很多人一頭霧水,摸不著南北。
楊堅推出州縣兩級制的目的是為了杜絕出現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現象,所以直接把州降到了郡的級別,由州刺史直接向朝廷負責。
但李唐代隋之后面積擴大了將近三倍,全國各地的州發展到三百五十多個,如此龐大的攤子讓朝廷中樞管理不過來,每天各個衙門的文書堆積如山一般。
于是,李世民根據各地山川地形,效仿漢朝在全國設立了十個道來監察各州。
但有句話不得不提,李唐對道這一級別的劃分可以說是一坨屎,根本無法像漢朝那樣直觀明了,所以也沒有傳承太久,到了宋朝就被廢黜。
像漢朝的荊州、徐州、冀州等等,哪怕過去兩千年,只要提起來,后人馬上就能知道大概方位。
但說起唐朝的山南道、黔中道、淮南道,又有多少普通人在不查閱資料的情況下準確的說出其大概位置?
這些道的長官被稱為采訪使,對州縣只有監察彈劾的權力,沒有領導權力,而且不常設,屬于臨時派遣性質,大部分時間都無人擔任。
到了開元年間,李隆基不再設置采訪使,而是以節度使代替,并改州為郡,因此在開元、天寶年間,很多州郡都是兩個名字共同使用。
譬如,裴寬這次來出使的漢中郡,有人叫他梁州,有人叫他漢中。
但李瑛已經下定決心,等平定了洛陽與幽州之后,將對全國實行行政改革,借鑒明朝的行政制度來杜絕藩鎮做大,將節度使這個致命毒瘤扼殺在搖籃之中。
裴寬帶了百十名隨從離開長安,向西經陳倉大散關,再走褒斜道,用了四天的功夫抵達了漢中郡的治所南鄭縣。
自從長安淪陷之后,田仁琬就退守漢中,李楷洛、李光進父子率領三萬多人尾隨追襲。
田仁琬屯兵漢中,據城死守,并派人前往洛陽求援。
但洛陽那邊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去哪里抽調兵馬來支援田仁琬?
于是李林甫代表朝廷給他回了一封書信,讓田仁琬從劍南道和山南道征兵,挖掘自身的潛力,與朝廷共渡難關。
為了安撫田仁琬,武太后冊封了他一個山南道防御使的官職,讓他全權負責劍南道與山南道的軍事,阻擋叛軍對山南和劍南的進攻。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獲得了一個正三品的防御使職位,田仁琬便打起精神,堅守漢中。
李楷洛向南鄭發起了幾次進攻,俱都被田仁琬打退,兩軍陷入膠著態勢。
田仁琬一邊派人前往成都調兵,一邊派人在山南西道治下的金州、巴州、利州征兵,全力抵擋長安軍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