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按照史書記載,史思明在打贏了鄴城之戰后將崔乾佑與安慶緒一起處死,可見兩人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至于讓史思明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毫不留情的處死了崔乾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必兩人積怨日深,方才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從這一點上來看,崔乾佑大概率不會去投奔史思明。
“更重要的是,崔乾佑如果去朝鮮半島投奔史思明,為何會擄掠大量的年輕女人?”
李瑛再次捏起手里的奏折,逐字逐句的看了一遍。
叛軍破城之后奸污婦女的事情在歷史上多如牛毛,不可勝數,奪人清白之后把人殺掉也是叛軍常干的事情,但把女人裹挾從軍的事情卻是很少發生。
對于任何造反的勢力來說,年輕男子遠比女人值錢,因為男子可以打仗殺敵,有了男人隨時可以搶到女人。
甚至在奴隸市場上,年輕男奴隸的價格也比女奴隸的價格貴,至于說年輕漂亮的女奴隸會不會很貴,這是不存在的事情,既然年輕漂亮,那就不會成為奴隸,百分之百小時候就被人買回家著去了。
就算崔乾佑與史思明目前還沒有發生矛盾,他要率軍去東海彼岸的新羅半島投奔史思明,他裹挾年輕男人從軍豈不是更好,為何要擄掠了四五千女人?
想要解決士兵的生理問題,新羅半島又不是沒有女人,生理結構都是一樣的,使用起來的效果毫無區別,崔乾佑完全沒必要命令叛軍挾持大量的女子上船。
由此推斷,這說明崔乾佑要去的地方是個缺少女人,甚至也缺少男人,人煙稀疏的地方。
崔乾佑裹挾年輕女人的目的并不是給士兵解決生理問題,更大的可能是讓手底下的將士能在那個地方扎根安家,避免士兵們每天吵著鬧著回家。
“既然如此,哪個地方符合這個條件?”
李瑛感覺自己距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按照崔乾佑的認知來說,只有兩個地方最有可能,一個是琉求島、一個是瓊州島。”
琉求島作為李瑛穿越之前的臺灣島,到現在還沒有政權存在,甚至連部落都沒有,島上有多少土著不得而知;這里現在是野蠻、荒涼的代名詞,甚至都不如爪哇國對唐人有吸引力。
至于瓊州島,則是李瑛穿越之前的海南島。
由于距離嶺南近在咫尺,加之島上地形平坦、氣候溫潤,大唐的軍隊早就踏上了這片土地,自從貞觀時期就在島上設置了振州與崖州,島上有七八萬居民,隸屬于嶺南道治下。
雖然這兩個州的郡兵加起來只有兩三千人,如果崔乾佑率領四萬叛軍登島,肯定能迅速掌控全島,但由于距離大陸太近,唐軍也可以輕松渡海,將叛軍圍殲在島上。
兩相比較,李瑛判斷崔乾佑逃亡琉求島的可能性更大,而李祎、李泌受制于時代局限,他們對海洋不太敏感,所以目光一直盯著大陸,而沒有想到遠在海上的琉求島。
“諸位愛卿,朕認為崔乾佑有個更可能去的地方,那就是琉求島。
因為島上人煙稀疏,所以他才從杭州劫掠了大量的年輕女子,以及許多糧食、甚至還有家禽,多半就是為了在琉求島扎根。”
在心中揣測完畢之后,李瑛便把自己的觀點道來,向在場的大臣分析自己判斷的依據。
眾人聽完之后俱都恍然頓悟,紛紛表示“陛下分析的有理有據,根據叛軍劫掠女人隨行這一點來看,去琉求島的可能性更大!”
李瑛立即發布圣諭:“不管崔乾佑去琉求島還是瓊州島,都要盡早將之殲滅,把那些被擄走的女子解救回來,絕不能養虎遺患。
你們兵部馬上從全國各地征調籌集船只,給李嗣業送到杭州去,讓他厲兵秣馬,就算搜山檢海,也要把崔乾佑的人頭給朕送到長安!”
李泌急忙舉著笏板領旨:“臣遵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