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提高嗓門宣布道:“自即日起,加杜希望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協同裴、顏、李三位宰相共襄國事。”
話音剛落,滿朝文武的眸子里俱都露出羨慕的目光。
瞧瞧,這就是國丈的待遇啊,進京的第一個早朝就拜相了,這樣的殊榮歷史上能有幾人?
但話又說回來,人家杜希望的功勞夠硬,為國戎馬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上百場戰役,堪稱是用肩膀把陛下扛上了龍椅,不服不行!
而且人家杜希望的閨女也爭氣,一口氣給陛下生了三個皇子,這樣既有功勞又有關系的人如果都不能做宰相,誰又有資格做宰相?
“承蒙陛下器重,臣定當以死相報,至死方休!”
杜希望也沒想到這個女婿如此給面子,一進門就把自己給升成宰相了,驚喜之余急忙再次謝恩。
等杜希望退回班列之后,戶部尚書劉君雅、禮部尚書東方睿、少府監李琚出來稟報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畢竟馬上就要過年了,傻子才會跳出來給皇帝添堵!
就在李瑛準備宣布對兒子們的冊封之時,李白這個御史大夫又不合時宜的跳了出來。
“啟奏陛下,臣有本啟奏!”
李白舉著笏板,扯著嗓子說道。
李瑛眉頭微蹙,這家伙大過年的不會給自己添堵吧?
“太白啊,你有何事要說?”
李白雙手高舉笏板,朗聲道:“經過三年半的動蕩,我大唐如今海晏河清,四海升平,臣以為明年應當改元,以作為結束動蕩的標志。”
“呵呵……原來太白說的是這件事啊!”
李瑛撫須大笑,“其實朕也有這個想法,本來打算等過萬年之后再與眾卿討論,既然太白現在提出此事,那現在就把年號定下來,明天直接使用新年號便是。”
隨即滿朝文武一片贊同,紛紛支持將明年改元,作為結束戰亂的分水嶺。
“那么明年使用什么年號呢,諸位愛卿群策群力,都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李瑛笑吟吟的望著群臣,向他們征詢年號。
滿朝文武當即展開熱烈的討論,第一個提出意見的依舊是李白,他提議的年號是“太初”。
第二個則是王維,他提議的年號是“永樂”,寓意永享安樂。
“要不說有文化的人都能想到一塊去!”
李瑛在心里暗自嘀咕了一聲,六百年之后的朱棣取年號的時候,他的大臣應該也是跟王維一樣的思維吧?
在翰林院供職的祖詠站出來提議“長寧”,而巡撫令徐浩的提議更是把李瑛嚇了一跳。
“臣以為用「靖康」二字上佳,靖者平定四方,康者萬民安康,還望陛下采納!”
李瑛心中暗自嘀咕一聲“我了個大草,姓徐的你這是要讓朕體驗下靖康之恥嗎?”
當然,不知者不罪,李瑛也沒有責怪徐浩,畢竟他也不知道幾百年后大宋發生的恥辱一幕,只是單從字面上做了組合。
李瑛也不急著發表見解,讓大臣們自己展開討論,反正只要自己不拍板,他們就是舌燦蓮花也沒有用。
經過了半個時辰的激烈辯論,滿朝文武有七成支持王維提議的“永樂”這個年號,用顏杲卿的話解釋就是“既壽永昌,萬民樂業”。
“既然諸位愛卿大多支持‘永樂’這個年號,朕宣布,自明日起改元永樂,明年是為永樂元年。”
既然大臣們多數支持“永樂”這個年號,李瑛便順水推舟的搶了朱棣的年號。
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英雄所見略同,大抵就是這樣的吧?
論取年號這件事情,李瑛最佩服的就是自己的太奶奶武則天。
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在位十五年的時間,竟然累計使用了十七個年號。
李瑛覺得吧,從這方面來說還是男人比女人更適合做皇帝,這換年號的頻率比換衣服都要快,老百姓能記住才怪!
而且這位太奶奶取得年號嘎嘎牛掰,譬如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如意、神龍,真不知道她手底下那幫佞臣怎么絞盡腦汁舔出來的?
李瑛話音落下,滿朝文武俱都捧著笏板齊聲稱頌:“陛下圣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