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順風航行,一個時辰能夠行駛九十里,即使逆風航行,一個時辰也能走四十里,平均計算,在海上一天能夠行駛八百里左右。
而且入海之后,船只可以晝夜行駛,保持始終如一的速度,只要不是遇上臺風,就可以風雨無阻的趕路。”
裴寬提出了疑問:“海上兇險,萬一遇上了臺風,將士們豈不危險?”
李瑛隨即鄭重的把賈耽介紹給在場的諸位大臣:“這位是航海局的向導使賈耽,祖籍河北。
他在海上漂泊多年,航跡遍布爪哇、琉求、真臘、日本等地,能夠準確的提前預判臺風,從而讓船隊提前靠岸避險。
咱們的船隊順著海岸線航行,只要天氣惡化,船隊可以在一兩天之內迅速靠岸躲避,諸位愛卿完全不用擔心海上兇險。”
聽了李瑛的介紹,在場的大臣們一陣議論。
“都說天有不測風云,這狂風驟雨說來就來,竟然還能提前觀測?”
“確實有些玄乎,不會是口出狂言吧?”
“就算偶爾猜對一兩次,也不能保證次次準確,在海上運輸貨物與運輸將士怎可相提并論?
運輸貨物的船只翻了也就翻了,最多損失一些財物,賠的錢將來賺回來便是。
但兩萬將士可都是活生生的性命,萬一在海上翻了船,誰來救他們上岸?海上運兵風險實在太大了!”
賈耽聞言大笑:“哈哈……諸位大人不懂得航海知識,因此認為觀察海上的天氣很難。其實在海上漂泊久了,掌握天氣一點都不難。
并非下官夸口,我能有九成的把握提前三天觀察到臺風,有十成的把握提前一天觀察到臺風。
只要船只順著海岸線航行,距離海岸不超過兩百里,下官保證能將兩萬士卒毫發無損的帶到交州。”
李適之捻著胡須追問:“那請問賈向導如何觀察海上天氣變化的?能否為我等解惑,也好讓諸位同僚相信你所言。”
賈耽信心十足的道:“這其實沒有什么困難的,無非就是看風向、聽風速、看云層,多在海上漂幾年,大部分人都能略懂一二。”
李瑛做了最終的決定:“諸位愛卿不必擔憂,從廣州到爪哇國五千里路程,需要穿越浩瀚的南海,賈耽他來往了數百次,從未遇到過危險。
朕相信讓他給李晟做向導,一定能把兩萬將士安然無恙的送到交州。
從山東登州到安南交州,海上距離大概在七千里左右,按照日行八百里計算,最多只需要十天即可抵達。
這樣的行軍速度可比長途跋涉快了兩個月,還能讓將士們在船上得到充足的休息,說不定還能神兵天降,殺南詔人一個措手不及!”
聽了賈耽的保證以及李瑛的分析,性格謹慎的幾位大臣不再有異議,一致同意了李瑛的決定。
中書省立刻發布詔令,由沿途驛站八百里加急送到登州,命令李晟點齊兩萬兵馬,做好出征準備,只等楊良瑤的大船抵達登州之后,便跟隨向導揚帆入海,殺奔安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