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作為一個穿越者兼皇帝,首先想到的是民族團結、名垂青史之類的詞語,并不是他做不到殺伐果斷,而是擔心將來背上嗜殺的罵名。
李瑛也知道留著這五萬吐蕃人相當于懷里抱著一個定時炸彈,但卻又不想背上罵名,所以故意開口試探。
李瑛篤信,在場二三十個文武官員一定會有人持反對意見,那么將來這個人至少要替自己背一半的罵名。
李瑛本來以為最先跳出來反對的會是李欽、李抱玉、馬璘等武將,沒想到第一個跳出來的竟然會是李白。
“這、這可是五萬條人命啊,而且他們已經殺了主將表明誠心,將他們趕盡殺絕是不是有點殘忍?”
李瑛捻著胡須沉吟,一臉于心不忍。
滿臉嚴肅的史官站在一旁,手里捧著竹簡,一絲不茍的記載。
身為皇帝,每次早朝、祭祀、國宴、出征等公開活動,身邊都會跟著史官記錄一言一行,然后再編撰進本朝的史記之中。
唐朝的史官隸屬于秘書省著作局,品級為正六品。
而且這個職位相當微妙,既不能選太剛直之人,也不能選過于阿諛之人,是個既考驗智商又考驗情商的差使。
每次改朝換代之后,新的朝廷都會對前朝的史記進行修訂,如果寫的太假了,就會遭到大幅度篡改,因此寫的真實一些更加有利于流傳。
修史不僅僅只是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時候,甚至更換了皇帝之后也會對史記進行修訂,譬如李亨就修改過他老子的相關記載,在歷史長河中甚至不乏故意抹黑祖宗的修史行為。
“陛下啊,你可千萬不能有婦人之仁啊!”
李白情緒激動的勸諫,“為了將士們的安危,為了江山社稷,絕不能讓山谷中的吐蕃人活著走出來!”
“父皇,孩兒認為李御史說的對!”
李白話音剛落,臉色漲紅的李備舉起了拳頭,“絕不能接受吐蕃人的投降,你要是不忍心下令,就讓孩兒來下令吧?”
“你一個小孩子,休要在這里胡鬧!”
李瑛瞪了兒子一眼,希望再站出來幾個大臣支持李白的建議,自己就可以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
李備卻噘著嘴侃侃而談:“父皇一個月之前教育孩兒,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讓這五萬吐蕃人活著,那就是把我們大唐的將士置于危墻之下。
萬一他們突然臨陣倒戈,從背后捅我們的刀子,與邏些城的賊兵前后夾攻,我們大唐的將士可就危險了呀!”
李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夸贊:“蜀王小小年紀竟然有此等膽魄,將來必是大唐砥柱!”
李白與李備的一唱一和,很快引起了在場文武的共鳴,信王李瑝也站出來表態支持。
“陛下,臣弟認為侄兒與李御史所言極是,對待這些常年侵犯我們邊境,掠奪我們百姓的賊兵絕不能心慈手軟啊!”
李欽與李抱玉也表態支持:“臣也贊同李御史的提議!”
李瑛一臉無奈的揮揮手,吩咐李白與李欽道:“唉……前線就交給你們二人負責好了,還是要以慈悲為懷,慎殺、少殺……”
“臣遵旨!”
李白與李欽一起彎腰領命。
李瑛起身道:“朕就不在前線坐鎮了,朕返回閣川驛掌控局面,以防吐蕃人得到消息后來犯。”
站在旁邊的史官筆走龍蛇,將今天的會議內容作了詳細記錄。
「永樂元年八月,帝統軍破吐蕃閣川驛,斷賊兵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