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功宴結束之后,尚東贊立刻離開邏些城,快馬加鞭趕往馬爾敢勸降瑯支都與乞力徐。
對于這項任務,尚東贊胸有成竹。
國都已經淪陷了,吐蕃這些年積攢的糧食與錢財全部都被唐軍收入囊中,沒了后勤支援,馬爾敢的兵力再多也是無水之源。
李瑛在深思熟慮之后做出了規劃,宣布在吐蕃高原上設置“衛藏都護府”,并調文武雙全的顏真卿入藏主持大局。
松贊干布統一高原之后,將西藏地區劃分為“衛藏四如”,分別稱之為如、約、依、拉四個地區。
如、約、依三個地區對應二十一世紀的拉薩、那曲、林芝、山南等地區,統一稱之為“衛”,又叫“前藏”。
而“拉”則對應后世的日喀則地區,在民間被稱作“藏”,也叫“后藏”,整個吐蕃高原合稱“衛藏”。
為了給衛藏地區的土著灌輸漢人文化,李瑛派遣李白率領兩萬將士在高原上“清理佛門”,將所有吐蕃寺廟全部拆除,所有財產充公,僧人強制還俗。
如果有僧人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堅持不肯還俗,那么就送到隴右或者四川地區做和尚,由當地的官府為他們建造寺廟分流。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瑛深知后世的佛教在藏區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幾乎成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所以身為大唐皇帝的自己必須把這種趨勢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清理寺廟的同時,李瑛計劃把中國本土的道教傳到衛藏,逐步的讓藏人接受中原文化,一步步的將之漢化。
除了調顏真卿入藏擔任衛藏大都護之外,李瑛又任命正值壯年的李抱玉擔任衛藏副都護,協助顏真卿共同掌控衛藏地區,統率八萬唐軍鎮守,以防吐蕃殘余勢力反撲。
就在李瑛運籌帷幄之時,從安西地區送來了一封八百里加急。
根據安西大都護蓋嘉運稟報,大食帝國得知唐軍傾舉國之力討伐吐蕃,便集結二十萬軍隊準備再次侵犯安西,請高仙芝火速回援。
李瑛即刻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對策,決定由高仙芝率原班將士回援安西,并從大軍中抽調精銳補充至三萬人,另外從投降的吐蕃人中選拔五萬精壯隨行,星夜馳援安西各鎮。
《漢樂府》有首詩歌描述了士兵的命運——“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這并不是夸張,大唐很多士兵入伍之后都在奔波的路上,服役二三十年無法回家,甚至老死異域的比比皆是。
在朝廷眼中,這些士卒參軍之后便成了軍事機器上的一顆螺絲,只要朝廷能夠保證軍餉的發放,他們就會在征戰的路上奔波。
長期在外打仗,經年累月下來,每個士兵都會積攢一筆不菲的軍餉,自然不可能帶在身上四處征戰,因此兵部會把每個士兵的軍餉發放到他們家屬的手中。
而士兵在軍中有需要用錢的時候向將領借支掛賬即可,這種制度保證了士卒的機動性與積極性,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的南征北戰,為大唐王朝賣命。
另外,鑒于蓋嘉運年事已高,目前已經超過了六旬,李瑛決定任命哥舒翰接任“安西大都護”,率領五千騎兵離開邏些城,擇路趕往安西大都護駐節的疏勒主持大局。
而蓋嘉運則調回長安擔任太子少保,賜爵清河縣公爵位,也就是讓蓋嘉運退居二線,回長安養老。
“臣就此別過,陛下保重!”
哥舒翰接了圣諭不敢耽誤,辭別大唐皇帝,率領五千騎兵向西追趕高仙芝的步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