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未及三旬,就能讓韓遂引心腹,將渝中城守備的重任托付的人,成公英胸中韜略十分出色。
比如馬騰,如今就駐馬看著對面的羌人,嘆息不已。
他得到叛軍去圍攻華雄營寨的消息,第一時間就踐行了當初許下的諾言:盡起麾下將士去救援。
然而,出了平襄城的他,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天人交戰中。
成公英的調度,捏到他的痛處了。
他就扔出了兩千羌騎,在牧苑和襄平交界處游蕩。并且勒令他們,看到馬騰率兵出城了,就玩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術,不與之交戰,只是遠遠吊著。
這樣的做法,讓馬騰如鯁在喉。
并不是擔心這兩千羌騎,會在自己離去后,前去攻打平襄。
騎兵的優勢在于野戰,羌人又不善于攻城。而他還留了五百將士在城池內,緊急時還能發動黔首青壯協助,就這么兩千叛軍想攻下城池,無異于天方夜譚。
他是擔心自己會全軍覆沒。
成公英的這種調度,是將“圍點打援”和“引蛇出洞”給結合了。
圍點打援,是馬騰膽敢直接沖擊圍困華雄的叛軍,游蕩的兩千羌騎,絕對會從背后捅他一刀,來個前后夾擊!
而引蛇出洞,則是叛軍擊潰馬騰之后,就可以棄華雄部不顧,直接前去圍攻平襄城!以城內的兵力,兩千叛軍可以高枕無憂;但是換成了五六千,那就岌岌可危了。
而且成公英也不需要,擔心華雄部從背后來襲。
他只要分出一千兵馬,堵住華雄所在的山坳就行了。
是的,成公英的謀略很簡單:以勢壓人!
有點將略的將領,一眼就能看透了。
卻很有效,更無解!
以絕對的兵力優勢、以攻其必救的姿態,讓肩負著守備襄平城的馬騰,不敢放手一搏。
該死的!
如果我麾下再多兩千兵卒,定然將賊子成公英的首級掛在城墻上!
馬騰對此,只能暗地里憤憤然。
思來想去,他便分出兩千騎,用來牽制住叛軍游蕩的兩千羌騎,以此來減輕華雄那邊兵力懸殊的壓力。
哎......
狩元,我也有不得已,你自求多福吧。
希望你能堅持到,耿刺史率大軍來援的那天。也希望耿刺史,能放下私人恩怨,早日派人馬來襄平,讓我能有足夠的兵力馳援。
馬騰心中默默嘆息了聲。
就派人快馬前去冀縣,給耿鄙遞上軍報和給自己加兵馬的請求。
同樣的,成公英駐馬看著華雄的營寨,心中也默默嘆息了聲。
韓遂派來的信使到了。
閻行回去金城郡,不光是請求韓遂讓他隨征隴西郡,也帶回去了成公英盡起大軍進攻華雄的軍報。
韓遂得知以后,就讓人帶過來了一句話:“見機行事,莫因小失大。”
沒有責備,成公英的擅自發兵。
只是提醒成公英要顧全大局,不要為了圍攻華雄,從而導致隴西郡的謀劃破產。
也是表達了絕對信任自己的意思。
他相信成公英做事有分寸,不經過自己就直接發兵去攻,定是有戰略上的考慮,所以放權讓成公英自己放手施為。
正是這樣,讓成公英心中頗為慚愧。
他率軍來攻華雄,更多的考慮是,是出自于對華雄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