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不好的,后巷的房子也租了,平日吃飯也就多雙筷子的事,留在慈縣對她們娘倆有好處,你也落個清靜”,張氏道。
李氏想了想,又望向徐氏和張老二道:“二弟,二弟妹,你們怎么看?”
徐氏愣了片刻,不過很快反應過來,看向自家男人,這種事她可不好做主。
張老二聽了后倒是覺得對這事無所謂,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家里條件好了,仆從丫鬟一大堆,多個把兩個人真不算啥事兒了。
于是開口表態道:“我和平安他娘沒什么意見,總歸是自家人,多雙筷子的事兒,如果娘和大嫂你們都同意的話,那就讓英娘留下來吧,也能給娘做做伴兒,等什么時候爹娘想回臨安了,英娘母子倆再跟著一塊兒回去。”
李氏聞言又沉默了半晌,心里嘆了口氣,她也知道婆婆這是為了家里清靜才特意暫時把兩個產婦隔開,心是好的,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啊,何況還有她在呢!
不過轉念一想,英娘在這里確實比在家里要過得舒服的多,這全是沾了老頭老太太的光。
罷了罷了,二房一家子過年總要回去的,算一算,也沒幾個月時間了,就讓英娘在這兒再松快幾個月算了。
想完這些,李氏才打起精神強顏歡笑道:“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既然娘想要英娘在這兒跟著伺候著,那就讓她們母子倆留下吧,也免得折騰了,不過這就免不了叨擾二弟一家了,往后還得多看顧著些,麻煩你們了!”
“哎喲,這說的哪里話,只要娘覺得好,怎么著都行”,徐氏說了句漂亮話。
張平安和錢攸宜作為晚輩,當然更不會說什么。
大柱聽了后卻不是很情愿,畢竟是結發夫妻,他對英娘是有感情的,要不當初也不會那么多年沒孩子,還堅持不休妻,分開這么久,他也挺惦記英娘的,于是躊躇道:“這…要不還是回去吧,留在這兒太麻煩二叔一家了,本來就住了不少日子了,正好兩個孩子沒隔幾天,一塊兒帶也方便,再說,我看平安這里下人多,也不缺人伺候。”
李氏聽后默默用腳在桌下踢了踢兒子,論察言觀色和人情世故,她是幾個妯娌中最擅長的,以往也最得張氏器重,沒想到生了兩個兒子都沒遺傳到她這一點,木的很。
這時候說幾句客氣話就行了,還犟著來干嘛!
張老大也跟著輕咳了兩聲,端起茶杯喝茶,意思不言而喻。
他倒沒想那么多,主要是覺得英娘母子倆留下來是自己家占便宜了,也不是不行,反正他孫子也不少。
“就這樣定了,英娘先留下來,等過段時間再說其他吧”,張氏一錘定音。
其他人也跟著說好。
大柱低著頭,只能不再說什么了。
家里還有一攤子事兒,李氏不放心,在慈縣又留了一日,第三日幾人便跟著鏢局回去了。
臨走前,大柱抱著兒子逗了逗,又給英娘留下了一些銀子,有些不舍又有些惆悵道:“我走了,有啥事記得跟咱奶說啊,別悶在心里,自己保重好自己,照顧好兒子。”
英娘眼圈也紅紅的,眼淚在眼睛里打轉,哽咽道:“你也是!”
她心里也很傷感,但是望著李氏幾人走遠的背影,心里卻確確實實松了一口氣。
大柱給孩子取了一個小名叫團團,意思是一家人團團圓圓。
本來李氏是想叫帶蛋啊根啊的小名的,接地氣,好養活,但是大柱現在在衙門里上工,見識廣了,想法也不一樣了,覺得還是得給孩子取一個稍微中聽一些的名字,哪怕是小名呢,聽著也不能太俗氣了。
至于大名,全家最有學問的人就是張平安了,因此這個孩子的大名大柱是讓張平安給幫忙取的。
名字是會跟隨一個人一輩子的,事關小侄子的取名問題,張平安還真認真想了想。
最后定下了“思衡”這個名字,取自《九歌》山鬼篇‘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這句話,寓意孩子以后會思維廣闊、明辨是非。
而且聽著也朗朗上口,李氏當時一聽就喜歡上了,笑道:“一聽就是有學問的人取的,比當初晨陽他們的名字還好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