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郎和阮三聽后自然無有不從,治理百姓方面他們都不太擅長。
“總之,這些雜事你們別想太多,當務之急是先在軍營站穩腳跟”,聊到最后張平安囑咐道。
“明白”,劉三郎和阮三鄭重地點點頭應道。
現在才只五月初,田里還有不少莊稼可以種。
張平安說做就做,立馬安排了人手去翻地育苗,這時節種下去就算收成會差些,也比不種強。
加上還有不少牛羊牲畜,干起活來更加事半功倍。
那些俘虜和雜碎也都沒讓他們閑著,修官道、修城墻、翻地,都是累活兒。
韃靼人和大夏人不一樣,更野性難馴一些,稍不注意就想著逃跑,而且對自己孩子也沒什么溫情,就算把他們的孩子分開也沒什么用。
張平安知道后直接給他們削減了三分之一的伙食量,更加清湯寡水了。
這樣他們一天干下來累個半死,吃的又少,就沒那么多精力去想東想西了。
沒過多久,朝廷派過來的到汝南附近縣城上任的官員便到了,比張平安晚了不少日子。
幾人途經汝南時還上門拜訪過,禮數周全。
想法估計和張平安當初差不多,都是想著打好交道有個面子情。
張平安也沒為難別人,寒暄一番后客氣地留人吃飯。
多個朋友總比多個敵人好。
對方出身臨安寒門,雖然官職不大,但對臨安官場還算熟悉,對張平安的背景也很了解。
恭維道:“前些日子錢府給錢小少爺過生辰時,在下還看到貴府的小少爺了,長得白白胖胖又口齒伶俐的,一臉聰慧之相,想來以后也是一個讀書的好苗子啊,張大人有福了!”
張平安聞言心中一動,問道:“哦?你看到犬子了?錢府的小少爺生辰?不知具體是哪位呢?!”
這一連串問題可見急切,說起來已經快兩年沒看到兒子了,不想是不可能的。
對方也沒賣關子,笑著回道:“就是您大舅子錢英錢大人的幼子啊,生辰宴時下官正好受邀前去。”
“原來是我大舅子辦的啊”,張平安懂了,又問道:“不知可有看到我家里人呢?”
“那倒不曾,當時是錢大人抱著您家小少爺的,也是他給眾人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是您家的小少爺”,對方回道。
張平安聽后有些失望,又仔細問了問兒子的具體情況,得知看起來很好,才放心了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