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折子分了幾類,對上建奴需要援軍的,又有援軍要錢要糧的,各地天災需要賑災的,朝中官員互相彈劾的。
這些折子,閣臣們會先看一遍,給出具體的處理意見,便是票擬,票擬之后送入司禮監,由秉筆太監看這個意見是否可行。
可以說,這個制度讓閣臣和司禮監相互制衡,算得上先進了。
可是,再好的制度也是人來執行,不管是飽學之士的閣臣,還是一心為皇帝的秉筆太監,不管哪一方的人出了問題,制度再好,也會帶來災禍。
而按照朱由檢后世的眼光和閱歷來看,崇禎皇帝其實對民生和百姓并不熟悉,所知都是聽閣臣或者身邊人所說,這便使得他做出的某些決策發生了偏差。
這一點,朱由檢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和閱歷可以得以彌補,可不足的是,自己所知的明朝,也是通過文獻資料,并不是所有細枝末節都清楚,這也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摸索和熟悉。
看著看著,朱由檢又忍不住眉頭緊蹙起來,著實體會到了崇禎皇帝為何會日復一日的暴戾,若是自己連續十一年看這些不知所謂的東西,自己估計也是要氣得發瘋。
內憂外患之際,還有大臣忙著傾軋,忙著給自己牟利,排擠旁人,更有不知廉恥的監軍謊報兵力,領空餉中飽私囊。
若再不變革,自己就算熟知歷史,遲早還會走上煤山自盡的老路。
而亂世之下的改革,無外乎錢、人和武器。
錢,這個時候的納稅政策極不合理,宗室、士紳階層不納稅,宗室呢不斷兼并土地。
大量地主和富商呢,都掛靠在士紳名下逃避稅收,導致稅收都壓在農民身上。
而烽煙四起,朝廷不斷提高稅率以支撐軍餉,也是逼得農民工走投無路,最后壯大了流賊力量。
而武器這方面,雖然大明通過學習和同西方的交流,創造出不少新進的武器來,可官員思想守舊,加上制造武器也是燒錢的行為,拿到手的火器質量保證不了,時不時得炸膛,怎么敢拿著去打建奴。
對于這些積弊,朱由檢心中多少有些想法,比如財政,實際上大明不窮,錢都集中在江南士紳、豪商手中,只需改革稅制,便能交上來一大筆銀子。
其次,如同癌細胞一樣野蠻生長的宗室們,得想個法子將他們從大明身體上割去才好。
最后,還是海外貿易的問題,海禁不僅讓朝廷缺少了一個賺錢的方式,更讓朝廷缺失了對變化著的世界了解的機會,萬國來朝的世界觀,更讓明朝在朝貢貿易上吃了大虧。
不過,朱由檢盤算的這些政策,可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施行的,飯得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處理,不可操之過急呀!
盧象升腳步沉重,午門外那道目光如芒刺背,心生不安,又怒意滔天。
議和?
是陛下的意思?還是楊嗣昌企圖將自己拉入主和陣營的言辭?
盧象升抬頭,不遠處乾清宮明黃琉璃瓦在朝陽中耀眼奪目,領路的小黃門停下腳步,笑著說道:“勞煩盧總督略等片刻,奴婢前去通稟!”
盧象升點了點頭,道了聲“勞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