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俊聽了皇帝這話,卻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他眼睛一亮,看向朱由檢說道:“陛下的意思,是如今朝廷白銀不夠,便想著通過這法子,用征稅的法子讓外面的白銀流入?”
“這是其一,”朱由檢點頭,“也只能暫時緩解朝廷沒錢可用的問題。”
范景文本是反對開海禁的,聽了二人對話,他皺眉仔細想了片刻,倏地一拍手,說道:“是因為我朝境內銀礦少,若沒有了銀子流入...”
大明不是產銀的國家,銀礦的資源非常有限,英宗時全國銀礦征收的銀兩,也不過才十八萬兩。
而萬歷時派出大量的中官做礦監,開礦求銀,每年也不過四十萬兩,這四十萬兩,還不都是從銀礦中所來,更多還是搜刮百姓而來。
白銀短缺的結果便是銀貴谷賤,而谷賤則傷農。
如今執行一條鞭法,農戶支付稅糧又是以銀子的形式,結果就是農戶更要賤賣糧食來換銀子,又用換來的銀子去交稅,更是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朱由檢對范景文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很是滿意,大明銀礦少,如今白銀又是主要流通的貨幣,而不管是百姓還是勛貴官吏,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存錢。
從前是存銅板,如今是存白銀。
錢少的找個破罐子就能存,錢多的如那些藩王們,找幾口大箱子將銀子藏起來。
貨幣的作用不僅僅是交易,還有流通,將錢藏起來,哪里還能流通得起來。
貨幣流通是否順暢,直接關系到商品流通,間接影響到商品生產。
扭曲商品交換的價格,時間久了,那是難以為繼的。
動則活,不動則死,市場也是一樣。
投入市場的錢少了,便會導致通貨緊縮,從而導致經濟蕭條。
而明末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以銅錢看,明末的經濟是通貨膨脹了,可以白銀看,它卻是屬于通貨緊縮,這就是緣于大明不是白銀的出產國。
這也是明末在白銀問題上反映出得社會基本矛盾,而初看,這矛盾是個經濟問題,可本職卻是關系王朝生死存亡的政治問題。
“那有了白銀流入,朝廷的財政便會好起來了?”范景文想著,若是如此,重開海禁也不是不可以。
而他說完這話,卻見皇帝搖了搖頭,“也是未必!”
“為何?”范景文急急問道,陛下不是說了要白銀流入就好了,怎么還是未必呢?
“若是開了海禁,對于番國而言,我朝絲綢、瓷器和茶葉的追捧,定然會有大量白銀流入我朝,在一定程度上,是能緩解朝廷對于白銀需求的渴望,可是最主要的一點...”
朱由檢神色逐漸嚴肅,他看向殿中眾人,緩緩說道:“是朝廷喪失了鑄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