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權?”殿中眾人第一次聽聞這個詞匯,臉上露出疑惑來,他們朝身周眾人看去,見他們如自己一般也是奇怪著,這才重新看向皇帝,等待著他的解釋。
“是,鑄幣權,”朱由檢看向他們說道:“自秦統一發行秦半兩、五銖錢,再到唐宋時通寶、寶泉等錢幣,不管形式如何,都是朝廷自己鑄幣,并想了各種法子來杜絕造假,便是要將鑄幣權拿在自己手上,掌握了鑄幣權,市場上若是錢多錢少,朝廷都可以進行調控,而不會引發嚴重的危機。”
皇帝這話,在坐眾人連連點頭,鄭三俊作為南京戶部尚書,他更是有所感悟。
“后來,白銀流入,而白銀,因為比銅錢方便,它可以分割,可以化零為整,也可以絞成碎銀來用,才成了如今市面上通用的貨幣,可是...”
朱由檢沉著臉色,“朕適才也說了,大明不是產銀國,這些銀子不是朝廷發出去的,而是從外面流入的,它流入的多少,便影響了我大明的經濟,你們可能明白?”
鄭三俊點了點頭,他明白了陛下的意思,原先大明的錢幣,是銅錢和寶鈔。
和銅錢相比,銀子更容易攜帶,也更容易交易,而和寶鈔相比,白銀更穩定。
故白銀才成為了現在主要用的錢幣,可他們誰也沒有想過鑄幣權這個問題。
陛下這話說得很清楚,白銀的多少朝廷無法調控,鑄幣權就不在朝廷,而在民間。
一條鞭法,就是賦役合一,全部用銀繳納,于當時是有好處,對丁戶而言,用銀子代替賦役,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降低了民眾的負擔。
可如今想想弊端,便是放任了白銀的流通。
而且,鄭三俊繼續想著,以白銀代替實物來賦稅,便會引起朝廷的糧食問題,也就才有了楊嗣昌籌糧一事,不然農戶仍舊交糧賦稅,哪里會需要籌糧呢?
“也就是說,如今鑄幣權在民間,更具體而言,在勛貴手中,在商賈手中,這于朝廷便是風險,朝廷隨時會因為白銀的變動而崩潰!”朱由檢繼續說道。
所有人都忍不住蹙了眉頭,他們在坐之人,可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此時聽皇帝說了出來,心中不免擔憂起來。
“自銀子流通至今,已是過了好幾十年,難道要禁止民間用銀?”范景文皺眉搖了搖頭,“這怕是不現實啊!”
“若強行禁止民間用銀,怕是會引起不滿,況且百姓私底下交易,哪里能阻止呢?”張國維此時也開口說道。
“這可如何是好?”
“是啊,銀子不能用,就只能用銅錢,如今不說銅錢質量,到底是不如白銀方便!”
“不用銅錢,那就...重新鑄鈔!”鄭三俊眼睛一亮,起身朝皇帝說道:“陛下,不若再行鈔法!”
“不可,”范景文起身,繼而朝鄭三俊說道:“當年寶鈔鬧出了多少亂子,鄭尚書是忘了嗎?況且百姓已是對寶鈔沒了信心,如何還能再用得起來?”
朱由檢臉上卻是展開了笑意,他聽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雖然也想到了有人會反對,但這些都不能阻礙他發行寶鈔,重新拿回朝廷的鑄幣權。
“朕卻是以為,鄭卿這建議極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