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具體的措施公布出來,暫且安撫了百姓憂心,而各州府衙收到的卻不知這些,還有一部《寒災分級指導手冊》。
這本手冊封面印的是“御寒賑災司”的名字,也將幾個大臣的名字印在了上頭,乍一看倒是十分新奇。
翻開之后,各知州卻是差點給這本冊子跪下,第一頁便是皇帝親筆書寫用印,解釋了這本冊子的由來,也說明了今后若有相似事宜,皆按此手冊辦理。
若有違抗,按大明律處置。
十分板正的一段話,沒有情理可言。
自第二頁開始,便是分級的標準,以及具體措施了。
彼時賑災司的確拿出了一套分級標準及對應措施給到了皇帝,不過朱由檢看了之后并不滿意,可若打發他們回去重新思考,也太浪費時間。
于是,朱由檢直接在小朝會上完善了這份手冊,便是各州府眼下拿到的這份了。
分級指標沒有變,便是按照輕、中、重三個等級來,判定標準除了用溫度來判定之外,還有每萬人每日凍斃人數,以及燃料價格漲幅程度來作為輔助。
這個時候的溫度計還是空氣溫度計,并沒有現代的水銀溫度計如此準確,是以也不能作為絕對判定標準。
除此之外,對于靠近漕河的州府,還可以依據漕河冰厚為依據,另外,耕牛凍死率超過三成也可判定為重災。
數據的獲取手段,除了溫度可由欽天監稟報之外,冰層、耕牛凍死率便交給各地里甲呈報,燃料價格則由各府戶房監管。
這還是判定標準和依據的確定,鄭三俊站在朝堂中聽到皇帝一字一句補充后,背上沁出了一層薄汗,只覺得自己考慮得實在不周全。
“至于相應的應對措施,你們已是思慮得比較完善,朕就再說幾點!”
朱由檢朝下掃了一眼,而后指著戶部劉主事道:“你去旁邊記下!”
劉主事當即頷首領命,在內官的帶領下坐了下來,面前的桌上也擺放好了筆墨紙硯。
“這一套流程稍有欠缺,發生寒災后最重要的是應對時間,不可拖沓,府級初判改為十二時辰以內,若判定輕災,以提防自救為主,開常平倉,暫停燒造、鑄錢等非急需官營作坊...”
劉主事手下筆墨不停,壓根來不及思考皇帝的話,而鄭三俊聽著,才發覺他們此前商議問題所在。
他們定的是無論什么級別,都要上報賑災司,由賑災司做出指令方可施行。
但眼下聽陛下這么說,自己這方案的確會延長救災的時間。
輕災只需地方自救,這就減少了上報再等回復的時間了。
“若判定為中,則在二十四時辰之內上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需要做的,便是看相鄰府縣災情是否聯動,官倉燃料準備是否充足,軍隊取暖是否影響,可酌情啟用漕煤聯運,同時可征用富戶別院收留流民...”
朱由檢說完,等劉主事將這些寫完,才又繼續開口道:“若是重災,布政使需加急遞賑災司處理,賑災司需在三十六時辰內,戶部報可用錢糧,兵部報邊軍狀況,工部報官礦產能,最后交由朕朱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