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它的社招需求驟然凍結。
只剩下零星幾個基礎崗位的補充,獵頭費加起來還不夠支付她這個助理總監一個月的辦公室租金。
所有的風光、所有的贊譽、火箭般的晉升,都建立在華興那令人眩暈的招聘洪流之上。
洪流退去,她發現自己站在干涸的河床上,腳下是硌人的砂石,頭頂是灼人的烈日。
好像應了那句最近很流行的話,只有退潮以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叫什么?垂死病中驚坐起,裸泳竟是我自己?
“lda姐,下午三點和微眾銀行的hrd(人力資源總監)有個視頻會議,討論他們云計算部門那個cto(首席技術官)人選的反饋,資料我放您桌上了。”
另一個助理探進頭來提醒。
“知道了。”藺珊珊應了一聲,目光落在助理放下的那份簡歷上。
候選人履歷光鮮,bat大廠背景,技術棧匹配,要價也不離譜。
放在去年華興項目最火熱的時候,這種級別的候選人她一天能篩出好幾個。
推過去,只要背景過硬,華興的面試流程快得驚人,offer(錄用通知)也開得爽快。
可現在呢?推給微眾?
她心里下意識地打了個問號。
微眾的技術架構夠支撐這位大牛的野心嗎?
他們的技術文化真的容得下這種級別的“鯰魚”?
她甚至能預見到后續冗長的、扯皮的面試流程,hr部門和技術部門之間的博弈,候選人最終可能因為“文化不契合”或者“薪資架構無法突破”而黃掉。
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攫住了她。
她忽然驚恐地意識到一個被她刻意忽略已久的問題。
去年能把華興的項目做得風生水起,簽下一個又一個百萬年薪候選人的大單,除了她拼了命的努力和一點點運氣,更重要的是,她發自內心地相信華興。
相信陳默描繪的那個用技術改變世界的藍圖,相信華興實驗室里那些顛覆性的創新,相信加入華興對頂級技術人才而言,不僅是高薪,更是一次參與改寫行業規則、實現技術理想的寶貴機會。
那種信念感,讓她每一次拿起電話,每一次面對候選人,眼神都是亮的。
話語都帶著不容置疑的真誠和熱忱。
她不是在“賣”一個職位,而是在分享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未來。
候選人能感受到這種篤定,這種由內而外的認可,這才是打動那些技術大牛最核心的武器。
然而,對于微眾銀行?
對于她手上現在不得不啃的那些二線互聯網公司、甚至傳統行業的it總監職位?
她內心深處,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她無法像描繪華興那樣,帶著燃燒般的熱情去描繪這些公司的技術前景和職業空間。
她只是在機械地完成一個“銷售”的動作,匹配簡歷,催促流程,討價還價。
“lda,你骨子里其實不適合做純粹的銷售。”一個冰冷的聲音在她心底響起,帶著審判的意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