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鄭青山等人話音落下,會議室陷入一種緊繃的寂靜時,他才不緊不慢地翻開面前文件夾,精準地翻到一頁。
“戰略格局?生態整合?”徐平的聲音帶著一絲玩味的反問。
他抬起頭,目光平靜地掃過周天佑等人,“小鄭總說陳默深度有余,廣度不足?說他的成功集中在垂直領域?好,那我們來看看,渡河項目,真的只是一個‘垂直領域’的技術項目嗎?”
他指尖點在報告上,聲音陡然變得清晰有力:
“第一,技術突破本身就是最高級別的戰略!馬來一戰,自研erp和高斯數據庫成功替代oracle\/sap,性能提升12.7%,144小時壓測全綠!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打破了西方巨頭在核心工業軟件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壟斷枷鎖!意味著華興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最核心、最底層的命脈,開始掌握在自己手里!這難道不是關乎集團生死存亡、未來十年發展空間的最頂格戰略?陳默帶領團隊實現了這一戰略突破,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戰略格局體現!”
“第二,渡河項目的階段性成功,就是最硬核的生態整合案例!”
徐平目光炯炯,“這個項目,僅僅是信息技術工程部在單打獨斗嗎?不是!它需要與2012實驗室聯合攻堅數據庫內核;與海思半導體協同優化芯片指令集以適配高斯;與全球供應鏈緊密協作,確保海外服務器部署的及時性和合規性;與各bg業務部門反復磨合,梳理上千條業務流程并嵌入新系統;與全球各區域支撐團隊協同進行全球用戶培訓和支持。”
他的每一次都是先拋出論點,再用邏輯嚴密的論據來證明。
小小的身軀里總是能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陳默作為項目總指揮,協調了橫跨研發、供應鏈、業務、區域支持等多達十幾個一級部門的資源,調動了數千人的全球團隊!這不是生態整合,什么是生態整合?而且,他整合的是華興內部最核心、最高端的研發和業務資源,去啃最硬的骨頭。這種整合的難度和復雜度,絲毫不亞于對外構建一個商業生態系統。馬來大捷的成功,就是這份整合能力最有力的背書!”
他拿起那份報告,展示著里面復雜的項目組織架構圖和跨部門協作流程圖:“小鄭總提到閻立在跨國大型項目上的整合經驗,確實令人敬佩。但請諸位想想,閻立主導的項目,其技術內核是否依賴外部巨頭?其核心系統是否受制于人?而渡河項目,陳默整合資源所實現的,是從根子上長出來的、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這種整合,不僅解決了當下的問題,更是在為我們未來構建一個不受制于人的、更安全、更高效的內生態!這份整合的深度和戰略意義,是否更勝一籌?”
徐平的反擊,如同精準的手術刀,直接解剖了“渡河項目”的本質。
將其從“垂直技術項目”提升到“核心戰略突破”和“頂級內生態整合”的高度。
他用項目本身無可辯駁的成功和復雜性,直接回擊了對陳默“戰略格局”和“整合能力”的質疑。
放在報告的徐平甚至有時間發散了一下思維:
“爾等匹夫,速來受死!”
“哎,臭小子出息了,總算讓老夫打了一次順風仗。”
“舒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