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聯系。”
助理早已收拾好平板和支架,安靜地站在一旁。
鄭青萍微微頷首,帶著助理,步履從容地離開了包廂。
陳默站在落地窗前,看著樓下深南大道依舊璀璨的車流,回味著今晚這場看似談生意、實則定同盟的會面。
鄭青萍的清醒、務實、長袖善舞,以及對華興這艘巨輪未來格局的深刻洞察,都讓他印象深刻。
她提前下注,用通惠的資源為瑞子鋪路,換取的是陳默這個冉冉升起的新星未來的“善緣”和對通惠數字化轉型可能的助力。
這是一筆很不錯的投資。
回程的車內溫暖如春,陳默靠在后座,閉著眼,指尖無意識地在真皮扶手上輕叩。
與鄭青萍的會面,信息量巨大。
鄭青萍的“慷慨”,背后是她對華興集體所有制本質的透徹認知和自身位置的清醒定位。
這份“人間清醒”,讓陳默在欣賞之余,也感到了某種無形的壓力。
華興的水,比他想象的更深,也更講究規則。
手機屏幕在昏暗車廂內亮起。
是林雨晴轉發來的簡報,關于通惠公司更詳盡的運營數據和外界評價摘要。
陳默點開,目光快速掃過。
員工匿名心聲社區節選:
“坂田g區深夜食堂yyds!凌晨兩點下代碼,一碗熱騰騰的豬腳面線,瞬間回血!就是咖啡太難喝,速溶的糊弄鬼呢?”
“松山湖的自動售貨機補貨能不能及時點?晚上九點就空了,加班狗不配喝肥宅水?”
“通惠的班車準點率沒得說,雨雪天也基本不誤點。就是希望西研所新園區多開幾條線。”
“福利店買手機折扣是香,但熱門機型永遠缺貨,耍猴呢?”
“通惠?就那樣吧,無功無過。反正不是自己掏錢,要求別太高。”
行業研究報告片段(節選):
華興通惠模式,已成為國內大型科技企業后勤保障體系的標桿案例。
其核心邏輯在于:以母公司強力預算支持(實質為內部成本轉移)為前提,通過規模化、標準化運營,攤薄單位成本,提供遠低于市場價的優質基礎服務(餐飲、零售、通勤等),顯著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工作效率,間接反哺主業創新與產出。
其‘非盈利性’定位與‘服務至上’原則,有效規避了內部腐敗與員工抱怨,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粘合劑...
難點在于平衡成本控制與服務品質,以及跨地域、跨文化下的標準化落地。
通惠現任負責人鄭青萍女士,作風低調務實,其團隊執行力廣受業內認可...
財經媒體間接評論(隱去鄭青萍名字):
華興龐大的后勤體系運轉平穩,是其高效研發的重要支撐。
后勤無小事,穩定即是功勛。
華興通惠,科技巨頭為何都養‘超級后勤部’?算的是員工效率提升與流失率降低的大賬!
評價褒貶皆有,但核心指向清晰:通惠是華興穩定運行的“潤滑劑”和“減壓閥”,其價值在于“平穩無咎”和“提升效率”,而非顯赫的利潤或創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