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對dc架構、昇騰npu特性、實時操作系統調度有深入理解。
陳奇驚對dc的了解僅限于公開資料。
他只能憑借在特斯拉優化gpu算力的經驗,結合對問題的理解,嘗試性地提出基于任務優先級和資源預留的調度構想,并坦誠指出對昇騰npu特定計算單元利用率優化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
他看到卞金鱗微微點了點頭,似乎在認可他思路的方向。
但蔣雨宏的眼神依舊銳利,顯然對細節的深入程度還不夠滿意。
技術面的壓迫感,如同深海的水壓,一層層累積。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問題如疾風驟雨。
從多傳感器標定誤差在sla中的傳播模型,到占用網絡(oceork)在動態障礙物軌跡預測中的不確定性量化;
從強化學習在復雜博弈場景(如無保護左轉)訓練中的獎勵函數設計陷阱,到車規級功能安全(asil-d)對算法冗余設計與失效模式分析(fea)的強制性要求;
太多太多.....
蔣雨宏、卞金鱗、顧南舟如同精密配合的齒輪組。
三人輪番上陣,從算法理論、系統工程、硬件特性、安全規范等多個維度,對陳奇驚的知識儲備、工程經驗和思維深度進行了近乎“殘酷”的挖掘和擠壓。
陳奇驚調動了全部腦力應對,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自認在特斯拉auilot團隊已是核心技術骨干,但在這三位華興技術巨擘的聯手拷問下,他數次被逼到認知的邊界,不得不承認“這個方向我們還在探索”、“這塊的落地確實存在挑戰”。
當蔣雨宏最后說出“感謝陳先生的時間,請等待后續通知”時。
陳奇驚仿佛經歷了一場高強度的大腦馬拉松,后背的襯衫已被汗水浸濕貼在皮膚上,手指甚至因為長時間緊繃而微微發顫。
他靠在椅背上,長長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氣,望著天花板,第一次對“華興技術面試”這六個字的分量,有了切膚的、近乎敬畏的理解。
這哪里是面試?
這特么分明是闖一座由技術鋼鐵澆筑而成的修羅場!
就特么離譜!
他對于自己技術的驕傲瞬間被打了個七零八落。
當然要是陳默知道他被打擊到了一定會說“是嗎?七零八落就對了,我故意的。”
同樣的“洗禮”,也降臨在慕尼黑的李飛鵬身上。
面對蔣雨宏三人組,他引以為傲的sla精度、多傳感器融合框架、甚至最新的bev特征提取思路,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基于華興實際硬件平臺和量產需求的嚴苛挑戰。
顧南舟一個關于“在bev空間進行特征投影時,如何實時補償由車輛俯仰\/側傾運動及不同焦距攝像頭引起的非線性畸變,并保證特征點匹配的亞像素級精度”的問題。
這個問題結合了剛體運動學、相機成像模型和數值優化,讓李飛鵬在推導過程中卡殼了整整兩分鐘,冷汗直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