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學每三年可選拔2名成績優異的生員入國子監讀書,稱為出貢;而縣學只能選拔1名。
成為貢生后,不僅每月能領米一石,折算成銀子就是3兩,一年就是36兩,這可比廩生的5兩多得多!
最重要的是,貢生可以越過鄉試,直接參加會試,而且會試中貢生的卷子加蓋‘皿’字號,若文章差不多,優先取貢生。
宋英對科舉的事情了解得不多,這些還是第一次知道,聞言驚訝得不行,“這也太好了吧!”
旋即,她就覺得有點不太對勁,袁清一向看得長遠,立刻能得到的小利與長遠的大利,他應該會選后者才對。
相信袁家人也愿意再等等,得一年36兩的銀子。
轉念,她想到國子監在京城,不由問:“京城開銷很大吧,賃房是不是比我們這里買還貴?”
“不,國子監有號房,免費供貢生居住,而且已經娶妻的貢生,還給配獨立院落,生病了能享太醫局免費診療呢。”沈旌的語氣里帶著無限憧憬,如果他這次考中,一定會選府學,后續嘗試出貢。
宋英驚得張大了嘴巴,這好得超出了她的想象,難怪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呢,只要書讀得夠好,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她望向袁清,以眼神傳達自己的疑惑:所以為什么不選府學呢?
袁清抿了抿唇,“府學臥虎藏龍,優異的前輩們眾多,我就算每次歲試都名列前茅,輪到我怕也要等個二三十年,太久了,還是我自己去考鄉試來得更快。”
輪……
宋英品味著這個字,有些明白了,她這個外行人此前并未聽說過歲試,意味著不會太嚴格,那么可操控的余地就很大。
再細想方才沈旌說的出貢條件,生員中的優異者,并非是歲試第一名,優不優異還不是官府說了算。
只要自家子弟不是特別離譜,官老爺們肯定會選自家孩子出貢,家境貧寒的就只能再等。
可前面還有不少貧寒學子等著,輪到袁清那二三十年可能都是少的。
她暗嘆寒門難出貴子,連所謂最公平的科舉,實際上也沒有多么的公平。
經袁清提醒,沈旌也才想到寒門出貢的不容易,不由訕訕,“我可以求我爹使使力。”
袁清擺手,“沈兄的好意我心領了,不過我還是想自己先試一試鄉試。”
生員中的優異者,自然得是廩生,即便沈知府愿意幫他,他也要先從增生候補成廩生,這也要按資歷排。
考中秀才是大事,家里要祭祖,袁清決定也先回趟家,索性陶提學也趕時間,將庭參禮、入泮禮、簪花宴都安排在了同一天,也就是三日后。
未時初刻,宋英與袁清回到了清水縣,直奔云秀樓。
一進門,宋英就笑吟吟與店員打招呼,“小翠姐,又這會兒才吃午飯呢。”
“誒,小宋大夫!”小翠很意外,“你怎么這個時候來了,找你二姑嗎?”
隨著宋英名聲越來越大,也就越來越忙,中午吃飯都搶時間,也就臨近傍晚病人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