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復仇的顏色
歸魂祭,是卡金國一些地區流傳的古老祭奠儀式。
這種儀式起源于一種信仰——
人們相信,通過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就能與逝者的靈魂產生共鳴。
這種儀式的核心,是一種被稱為「痛痕器」的特殊工具,它是一塊巴掌大小的石頭,表面經過簡單的打磨,布滿細密的凸起。
負責歸魂祭的祭司,會用痛痕器按壓于參與者的身體特定部位。
通過逐漸加重力道,來產生劇烈的疼痛感。
不同的部位會引發不同形式的痛感,比如鈍痛、刺痛或絞痛。
當疼痛達到一定程度時,承受者的意識會介于模糊與清晰之間,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仿佛能夠看到逝者的靈魂歸來,與之產生某種聯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古老的祭奠儀式已經被邊緣化,如今只有極少數地區仍在堅持。
不過在一些地方,歸魂祭的形式發生改變。
卡金國少數地區的人民在得到「允許」之后,將那些危害他人性命的行兇者作為祭品,用痛痕器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深淵。
以這般形式,讓行兇者帶著千瘡百孔的軀體,親自去逝者面前懺悔自己的罪行。
等儀式結束后,這些行兇者會被投入烈火之中。
正如俠客所猜測的那樣,飛坦對歸魂祭的興趣,完全源于儀式中用于折磨行兇者的殘酷手法。
飛坦根本不在乎歸魂祭背后的文化意義或精神寄托,唯一吸引他的,是如何高效的制造痛苦。
他認為這種技術能對他的拷問手段有所幫助。
不過,盡管飛坦對歸魂祭的活動形式頗為中意,但他卻對所謂的「痛痕器」的使用方式嗤之以鼻。
在他看來,任何以制造痛苦為初衷的手段,都應當伴隨著血肉綻開和鮮血橫流的場景。
而歸魂祭的折磨方式——
是不見血的。
所以飛坦計劃在掌握這項技術后,就立刻對其進行改良。
所謂的折磨,必然需要更多血腥和暴力的元素,如此才能讓痛苦更加直觀且具有沖擊力。
飛坦已經打算好了。
等他改良「痛痕器」的使用方式之后,就隨便找幾個人來試驗一下。
4月24號。
歸魂祭舉辦的當天。
天空灰蒙蒙的,被一層厚重的云幕籠罩。
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夾雜著泥土和草木的味道。
歸魂祭的舉辦地點,位于一座墓園之中。
墓園的大門由兩根斑駁的石柱支撐,石柱上面依稀可見歸魂之地幾個模糊的字。
飛坦來到墓園大門之外。
他身著一件黑色長風衣,高聳衣領形同口罩,遮住他的小半張臉龐。
僅是駐足打量了一下墓園的大門,飛坦隨之走進墓園。
就在這時,細雨飄零落下。
飛坦并未在意,更沒有打開他手中那把「雨傘」,就這樣迎著細雨走上一條蜿蜒的石板路。
石板路的兩旁,排列著密密麻麻的墓碑。
有的墓碑已經傾斜,有的被青苔覆蓋。
飛坦的目光未做停留,沿著腳下那條布滿缺口的石板路,一路走向墓園中央的開闊空地。
與來時兩側擁擠的墓碑群不同,墓園中央的空地顯得格外寬敞。
即使中央佇立著一座古老的祭壇,周圍依然可以輕松容納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