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看日歷干嘛?”
“算算哪天去把孩子們接回來。”
李向東手里的筆在日歷上畫個圓,回頭看向周玉琴笑道:“我發現倆孩子送鄉下,你是一點不惦記,不操心。”
“有什么好惦記操心的?有我娘和我嫂子在呢。”
周玉琴放心的很,他們兄妹三個和周正乾哥倆也沒見哪個出問題。
在鄉下無非是吃的上可能差點,油水少一些,其他方面根本不用擔心。
說的不好聽點,孩子在家還不放心她自己出門,在周家村滿村跑都沒事。
“哎,說起孩子在鄉下這件事,你們村既然分了地,以后咱們是不是要每年回去幫忙干農活?”
李向東說的是夏收和秋收,六月份的小麥和十月份的玉米。
現在機械化還沒普及,農作物收獲純靠人工,收麥子和玉米可不是什么輕松活計。
“你打算回村幫忙?”
周玉琴聽到自家男人主動聊這個話題,感覺非常不可思議。
她還以為李向東會一直裝傻下去,畢竟住在鄉下的幾年,李向東下地干活的積極性如何,她這個枕邊人比誰都清楚。
要說王家溝子村的割草先鋒排,知道的人還不多,李向東的這個排長稱號也就在小范圍內傳播。
可王家溝子村的下鄉知青‘李刮皮’,絕非浪得虛名!
要不是他們倆結婚后有周大伯的這份人情臉面在,李向東少不得要被王家溝子村當做典型,抓出來接受人民群眾的幫扶教育。
“到時候看你在不在家吧,你沒時間就不用回去了,我自己回家幫忙做做飯。”
周玉琴還是托了一把自家男人的面子,說的話也留有余地。
以前的事情是以前,現在都回城了,農活能不能干好已經是不重要,反正城里也沒地可種,能不能掙到錢才是關鍵,恰巧自家男人挺能往家里摟錢。
“嗯,到時候看情況,能回去我盡量回去幫忙,農活不輕松啊。”
李向東有些感慨,現在昌平地區屬于真正的農村,還沒有因為京城發展的外擴加速城市化。
尤其是周家村,因為挨著莽山的緣故,就算是到后世,附近也是以農業和旅游為主,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多。
老周家除了分到手的四畝農田,還有十幾畝的山地,一年到頭只要想干,總有干不完的農活。
“時間不早了,趕緊洗洗睡了。”
“嗯,睡覺。”
手里的筆扔桌子上,李向東跟在周玉琴身后回屋。
一覺睡到天光大亮,不用伺候孩子起床洗漱,沒有人過來吵醒自己,李向東直接睡到自然醒。
睡飽后精神十足,穿衣下炕,李向東拿上紙快步從屋里出來,打聲招呼,急急忙忙去公廁。
著急是急著上廁所,不是起晚了著急上班,他跟車去西安的班次下午五點多發車,現在才是一天的剛開始,還早呢。
“王叔,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