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
“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
“事同而功異,何也?”
宋煊發現晏殊出題還挺有自己主意的。
這四句話的意思分別是:
一、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定東吳的過程中,采取了果斷的決策,沒有過多受到朝臣意見的影響,最終成功滅吳,統一了全國;
二、苻堅在前秦統一北方后,決定南伐東晉,雖然也是獨斷專行,但最終卻遭遇了淝水之戰的慘敗,前秦也因此走向衰落。
三、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四、燕噲王將國家大權交給子之,結果導致燕國內亂,國力衰弱。
宋煊想了想,倒是與晏殊的經歷相關,是他會出的題。
這道題要求考生對比歷史上的不同事件,分析領導者決策和用人對事件結果的影響,探討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宋煊想了想,自是開始在草稿紙上開篇寫出自己的論點。
此四事,皆以獨斷與專任為核心。
然其結果迥異,或成或敗,或興或亡。
究其根本,非獨斷與專任之過。
而在其主用之當否、任之得人也。
今試論其理,以明治國用人之道。
像是這種議論文,還是挺容易寫的。
宋煊自是分了四個小標題。
第一個便是獨斷之失。
晉武帝司馬炎能夠評定東吳,自是派遣了許多諜子前往東吳,探聽出國勢衰微,以及民心離散,且高層內亂爭斗不休,遂果斷舉兵伐吳,終成一統。
反觀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其所以失敗者,在于剛愎自用,不聽諫言,更沒有派人去仔探查消息,獲取戰場信息。
只是覺得自己投鞭斷流就一定能成!
苻堅不顧群臣以及前相的反對和叮囑,貿然南征,終致淝水之戰大敗,前秦由盛轉衰。
此獨斷之失也。
由此可見,獨斷非不可為,然必以審慎為先。
若決策合乎時勢,獨斷可成大事;若剛愎自用,獨斷必致敗亡。
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
管仲有曠世奇才,善于治國,齊桓公的信任和支持、齊國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等缺一不可。
反觀子之雖有權謀,有野心但無治國之才,與孫權何異?
一個是專任之得也,一個是專任之失也。
由此可見,專任非不可行,然必以得人為要。
若任人唯賢,專任可致興盛;若任人唯親,專任必致敗亡。
第三點便是事同功異之因:晉武與苻堅、齊桓與燕噲,相同的行為,但結果不同,為何?
私以下三點。
其一,時勢不同。
晉武伐吳,吳國勢衰,民心離散;
苻堅伐晉,晉國雖弱,然上下同心。
時勢不同,結果自異。
其二,用人得失。
齊桓任管仲,管仲乃治國之才;
燕噲任子之,子之無安邦之能。
用人得失,成敗立判。
其三,決策審慎。
晉武伐吳,謀定而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