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伐晉,剛愎而輕敵。
決策審慎與否,關乎大局。
宋煊洋洋灑灑,開始第四點也就是再次點題,治國用人之道。
由是觀之,獨斷與專任,皆可為治國之策,然必以審慎與得人為前提。
治國者當明察時勢,慎思獨斷;用人者當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若獨斷而不審慎,專任而不得人,則雖事同而功異,終致敗亡。
宋煊通讀一遍后,又提筆寫了個結尾:
“治國者當以此為鑒,審時度勢,知人善任,方能成大事、立大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亦為今世治國者所當深思也。”
宋煊再次檢查了一下錯別字,確認超過千余字,才開始謄寫。
而這個時候不少學子都在慢悠悠的推導晏相公出這個題的背后深意是什么?
反正策論這種題判斷也相當主觀,若是能寫到考官心里去,那定然能給排名在前。
宋煊等待墨跡干涸,終于松了口氣。
雖然準備倉促,但總算是考完了。
他唯一有些擔憂的就是自己的那首西昆體的詩寫的一般,并且還用了假典故,但愿能騙過主考官晏殊。
此處巡場考官蘇耆瞧著宋煊早早的放了筆,對于他印象不深刻都不行。
每次都答的挺不錯的,尤其是那赤壁賦寫的當真的優美,他可以肯定在場的考生沒有超過他的。
就是那首鴻門宴的詩,雖說句句都用典,但辭藻不夠華麗以及押韻,甚至還有自己不知道的典故。
蘇耆不得不承認宋煊是讀書破萬。
他這么多年都沒聽說過的典故。
過后蘇耆說給宋綬聽,宋綬也是思索良久,并未聽說過。
他們二人當然想不到,宋煊膽大包天到在解試上,自己編纂典故出來。
蘇耆與宋綬只會覺得自己讀書讀的不如宋煊多。
畢竟天下藏書雖多,但經歷過五代十國的戰亂,許多書籍都失散了,他們這些人有沒有看過也實屬正常。
想到這里,蘇耆也是站起身來,裝作尋常的模樣,然后走到宋煊那里。
“你今天還提前交卷嗎?”
畢竟顧子墨他被當街刺殺這件事,早就傳的大街小巷都知道的了。
那判官伊俊直接從宋煊家里抓走他,更是傳的沸沸揚揚的。
“可以嗎?”
宋煊當即站起身來:“多謝先生,俺是想要提前交卷的,這兩日發生了太多的事情。”
“你且收拾自己的東西去吧。”
蘇耆自是拿起宋煊的試卷以及草稿紙,然后上了前臺坐下來。
即使解試嚴格,但大多數時候考官也是能看到學子的試卷的。
比如這些提前交卷的,他們也樂意看一看,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更何況自己還是宋煊的擔保人之一,看看他的實力也正常。
蘇耆坐在椅子上,攤開宋煊的試卷,仔細瞧了瞧。
然后挺直了身體,繼續看了下去。
蘇耆不得不承認,宋煊在對于一些事情上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此見識,可不是尋常人能夠比得上的。
蘇耆自己的兒子蘇舜欽就在應天書院讀書,他還能不了解自己的兒子嗎?
他今年雖是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落榜了。
如今又開始從頭再考,被蘇耆送進了應天書院讀書。
蘇耆對他兒子抱有殷切的希望,殊不知他兒子接連考了三次都沒考中,待到第四次在東京參加考試,才進士及第,可剛高興兩個月,他爹蘇耆就病逝了。
“十二郎怕是本屆解元的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