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清楚的知道宋煊的本事。
用得著你專門來說?
他宋十二要是沒本事,我能給你寫信,讓你在洛陽給他制造一下揚名的場地。
如今宋煊匆匆回來,正是晏殊所希望的。
宋煊游學認識些人,揚揚名就夠了。
晏殊認為宋煊的重心應該放在科舉考試上。
接下來是會非常激烈的省元爭奪,以及更加重要的狀元爭奪。
這兩次考試間隔的時間不會太長。
留給宋煊溫習功課的時間也不會太多。
所以晏殊希望宋煊能夠多多溫習功課,如此才能有更大的機會去達成連中三元這個宏偉的目標。
故而洛陽學子因為宋煊名聲大噪,而擾的他趕快回來,晏殊所極為高興的。
宋煊早點踏入官場歷練,將來也能更早點進入朝廷中樞。
說不準將來他們二人還能合力為大宋的強盛而添磚加瓦的。
再瞧瞧錢惟演特意說的案子的事。
宋事兒不過是仔細卷宗,就能找出那么多的疑點。
那就只能說明下面的官員,并沒有用心去做事!
河南府知府劉燁心中有疑問,但也無動于衷,可也對待下屬過于相信了。
要不是那個老和尚前來求情,這件事十有八九便是冤假錯案。
真不知道劉燁有沒有處置他?
想到這里,晏殊撇撇嘴。
若是大宋的官員都用點心,這種事完全可以避免,也用不著宋煊去當那個火眼金睛之人。
大宋的官員越來越多,但是質量卻是越來越差。
尤其是下面的知縣,是代表官家治理四方。
他如此糊涂去斷案,那些受了冤屈的百姓,可不單單會賴這些官員。
更是會怨恨皇帝!
若不是皇帝的任命,他如何會來這里當官?
最終禍害的是大宋江山。
所以晏殊才會想要力挺范仲淹搞新應天書院。
無論是招生不拘泥于本地學子,校訓也要改了。
全都是在埋下種子,以待將來能夠開花結果。
宋煊這顆好苗子,是晏殊自己率先發現的。
如今見他能夠茁壯成長起來,自是希望能夠宋十二能夠繼續往上躥,長為參天大樹。
晏殊放下手中的書信,遞給一旁的宋綬,讓他好好瞧瞧,宋十二在洛陽城一口氣寫了三首百年詩詞,還收手了。
要不然真的一人一首,該讓那個叫梅堯臣的學子更加下不來臺了。
人家好不容易寫出一首三十年難得一見的宋詩,結果宋煊這里跟不要錢的似的,才思泉涌往外倒。
宋綬品鑒完宋煊的三首新詞,以及梅堯臣的那一首宋詩。
“我大宋還真是人才輩出啊!”
宋綬有些欣喜的笑道:
“若是像梅堯臣這樣的學子多一些,完大宋將來如何能夠不強盛起來?”
晏殊摸著胡須瞥了一眼宋授:
“你如何能夠不許愿說大宋多出幾個宋十二那樣的學子呢?”
“呵,宋十二那樣的學子,放眼整個大宋,都找不出來第二個。”
宋綬放下手中的書信,瞧著頗為妄想的晏殊:
“你真以為宋十二只會寫出一首千古流傳的名詞來,然后寫了三首百年難得一遇的詞,便是水準下降了,誰都想要與他碰一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