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進行大規模的謄錄,即把所有的答卷重新謄寫,抄錄一遍,經過對讀官,謄錄官,校勘官的三道程序,確定謄錄的卷子與考生的原答案一致無誤后,再送評閱。
三次試卷,考生都要確保自己所寫的試卷號碼是一致的。
舉人親筆試卷稱為真卷,送交封彌官保存;
謄錄卷稱為草卷。
考官看的就是草卷,最終結果要與真卷相對應。
評定等級,合格及第者,要給天子看過審閱后,最后列名放榜于尚書省。
在等待出門的時候,張源有些搖頭嘆氣的道:
“十二哥兒,這也忒難了些。”
“確實挺難的。”
宋煊也是嘆了口氣:
“興許是因為官家突然要擴招,所以出題人臨時改了試卷的難度,爭取罷黜更多的舉子。”
聽了宋煊的分析,張源也覺得有道理。
如今天子尚且年幼,許多事都是出在太后之手。
想必此事官家也沒有給下面的宰相通氣,私自做主。
士大夫群體也想要在朝堂占據更多的話語權。
畢竟趙宋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但是真正開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從真、仁二宗開始的。
太祖、太宗二人大多是嘴上說說。
他們才不愿意出現一個權臣呢。
就算是趙普,那種也不行!
真宗把權力下放給圣相李沆、王旦、呂端、寇準這些臣子,讓他們放開手腳去治理天下。
這些人也沒有辜負真宗的期望,士大夫開創了咸平之治,不僅恢復了大宋元氣,還讓大宋實力突飛猛進。
在真宗統治的這些年里,北宋戶口直接翻了一倍,商業經濟進一步繁榮。
但是真宗皇帝跟他兒子仁宗相比。
那還是小巫見大巫。
宋仁宗在位期間更是將士大夫階層的權力推向了一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巔峰。
仁宗時期,干旱、水災、瘟疫的爆發頻率冠絕整個北宋。
與此同時,外部又崛起了西夏李元昊這個外患,天天對著宋朝喊打喊殺。
這種局面下,宋仁宗進一步下放權力于士大夫,君臣群策群力渡過危機。
仁宗朝的名臣數量也成為兩宋之最。
“十二哥兒答的如何?”
“湊后吧,反正我答題一般都不空,全都寫上。”
宋煊哼笑一聲:“萬一蒙對了呢,總比不寫要強啊!”
“哈哈哈。”
張源忍不住笑出聲來,他倒是覺得宋煊沒有說謊,他也是這般操作的。
只是張源的笑聲,引來了其余舉子的注意。
面對難題,大家都沒怎么答好。
甚至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舉子,在考場上就直接哭了出來。
像宋煊這樣年輕的舉子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二三十歲,才有把握來考進士科。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三十歲考取明經科是年齡比較大的了,而五十歲考取了進士卻很年輕。
這些舉子當中,也有不少跟宋煊他爹一般歲數大的人存在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知進退。
一頭扎在科舉考試當中,終生無望的大有人在!
張源立馬閉嘴,他知道此番考試的難度,遂出了貢院門后,便主動與宋煊告辭。
他要趕回去先躺著休息會,今日實在是太累了。
明天一早還的早起來這里。
宋煊朝著王珪點頭,這才進了驢車。
王珪去叔父家住了一陣,自是好一頓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