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是為此事發愁,想要去勸一勸劉翰林,不如先去書院教書。”
“當真,我已經想好了。”
大儒孫奭臉上帶著笑,他本就想要致仕。
今后朝廷的斗爭會越來越激烈,作為三朝老人,他不想繼續摻和下去了。
“那可太好,是應天書院之幸,更是天下學子之幸!”
范仲淹十分高興,恨不得手足舞蹈,正當他想要去找劉筠說的時候,卻是被大儒孫奭拉住。
此時簡直是意外之喜,孫奭瞧著范仲淹:“你真想要去勸劉筠”
“是有這個想法,我已經有了腹稿。”
“我勸你不要去。”
大儒孫奭放下范仲淹的胳膊:
“我知道他的志向,再沒有成事之前,定然不甘心去教書的。”
“他想要的太多。”
“無論是官家還是劉太后都不會滿足他的,最終他只會越來越鉆牛角尖。”
“你此時縱然是去勸他,他也只會認為你是與夏竦同流合污。”
范仲淹抿了抿嘴:“何至于如此”
大儒孫奭理解這個同為大儒的劉筠,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
孫奭不追求官職,官職卻總是一個勁的升。
劉筠想要出將入相,追求官職。
奈何總是困在在翰林學士這步,前進不得。
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當真是命運太喜歡捉弄人了。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
大儒孫奭拉著范仲淹:“你還是與我講講應天書院的事吧。”
范仲淹只能沉住氣,把拉劉筠去教學的事,埋在心底。
畢竟大儒孫奭能夠主動前去,那可實在是意外之喜啊!
趙禎當然也聽到了劉筠寫的酸詩。
可以說,他就是給皇帝和皇太后寫的。
如今科舉考試都要看策論取士了,詩賦的占比進一步下降。
趙禎也不想去理會劉筠的牢騷。
因為他內心更欣賞任過六地知州、基層經驗豐富的夏竦。
而非老在寫詩、編書、草詔的劉筠。
所以劉筠的詩中牢騷,撞了宋仁宗的“木鐘”,翰林還是那個翰林。
在趙禎看來,夏竦有解決政務,并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但是劉筠他就沒有這個本事了。
趙禎想要“務實”的中樞,而不是靠著寫詩聞名于世的中樞臣子。
最重要是的,他對于這項任免非常滿意。
什么論資排輩
趙禎不喜歡這種,有能力者上來才是對百姓最好的。
他接過皇城司的人送來的奏報。
其實趙禎內心是想要去參加宋煊在家鄉的婚禮的,可惜大宋皇帝不能隨便出宮。
趙禎打開書信,皇城司先是描述了宋煊直接回宋城的家,并沒有回到家鄉。
進而受到了全城歡迎,許多百姓都想要去宋煊的十二書鋪碰碰運氣,購買三星彩之類的。
可以說全城轟動。
趙禎對于宋煊的身世早就了解清楚了,知道他不回老家也是情有可原。
隨即對外宣傳要辦流水席。
第一天宴請自己的賓客。
第二天第三天,其余人隨便可以來吃。
“流水席”
“朕還是第一次聽說。”
趙禎繼續往下瞧著,便是張方平等人的演講內容。
皇城司也是順手給記錄了一二。
“青龍互助學習小組”
“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