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過早飯,李龍又去了汽車站,他這回要去石城。
石城的拖拉機廠是李龍生活的附近地區最大的農機具廠,前身是汽車修配廠,以后發展怎么樣李龍不太清楚,不過這個時候是非常出名的,在今后十年間,附近農村的拖拉機至少有六七成是出自這里的。
這里的農用小拖拉機是十二馬力的,小四輪,手扶圓方向盤,不是那種螞蚱腿的,后面拖斗,買的時候還會帶著配套的東西,可以在小四輪后面帶掛一些其他裝備。
不過說實話,在八十年代的十年里,村里大部分人買拖拉機就只是用來拉東西,而從來沒有用來做其他事情,就是到九十年代,最多做的兩件事情,一個是車頭前面裝了那種收割機,割倒麥子的,還有一個就是車頭前,用車頭的柴油機驅動一個可以把玉米粒從玉米棒子子上拖下來的脫粒機。
前者用途挺廣,大約流行了五六年,后者就比較少了,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很快就被聯合收割機給取代了。
李龍現在想著如果這一次合作能成功的話,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提前把那個小四輪前面帶著的收割機的思路給貢獻出來,下一步等棉花大規模種植的時候,還能把打藥機給弄出來——那個技術在兩者之間,比收割機簡單,比手持和滾筒點播器略難。
其實只要懂點機械原理知識,在這方面算專業的,聽李龍一描述就能搓出來。
所以李龍覺得,自己后面可以把這個搞出來作為一項穩定的收入來源,采棉機那玩意兒咱弄不出來,也沒那本事,但邊角料的打藥機、收割機、中耕機、打桿機啥的,還是很容易就能搞出來的。
也不需要真搞專利,專利這玩意兒在華夏來說,至少三十年內是不想了,能吃到第一波紅利就行。
想的很美。
李龍坐了去往石城的短途班車,就這么一路想著到了老街。
他看坐班車上的不少人帶的都是大包小包的東西,有時候也在想,其實他們逮到了魚和兔子,完全可以坐著班車去到石城賣啊。反正票價也便宜,五毛錢。
但想想又算了,班車一個人能帶多少東西?魚那玩意兒那么腥氣,司機也不一定能讓帶上車。
總不能讓魚和人爭位子吧。
想想算了,還是后面搞個拖拉機靠譜一些,也不用受制于人。
后世全國普及的三蹦子其實是最好的,只是可惜現在搞不來。
到了老街,李龍下車,大步往拖拉機廠而去。
這時候的拖拉機廠名字都挺響亮,東方紅,十月,紅十月,紅旗等等,都是又紅又專的。
拖拉機廠在石城郊區,李龍走了很遠,差不多近一個小時才到。
門口有崗,李龍到的時候,廠區大門關著,能看到這廠區范圍不小。
李龍到門崗那里,讓李龍有些意外的,站崗的是雙崗,而且都是年輕人,身上穿著的是綠軍裝,頭戴雷鋒帽,腰扎著武裝帶,手持半自動步槍,他猜測大概率應該是兵團民兵。
“同志,你有什么事嗎?”一個門衛問道。
“你好,我找廠子里的技術研發人員,我這里有個研發構想,想和廠子里談一談合作。”
“技術科嗎?有具體要找的人嗎?”門衛又問道。
“沒有。”
“那……好吧,我打到技術科,看那邊有沒有人……你有介紹信嗎?”
“沒有,不過我有工作證明。”李龍立刻把自己供銷社的證明給掏了出來。這年頭,有些地方和全國接軌,到哪里都要有介紹信和證明,比如現在,有些時候又比較開明,不要介紹信和證明也能辦事,比如去烏城住八一招待所,或者在石城和瑪縣擺攤。
只能說是地方特色吧。
門衛看著李龍的證明,點點頭,拿起里面的電話,搖了幾下,接通了總機,然后讓轉技術科。
李龍略有點緊張的等著電話的結果。(本章完)</p>